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流感之《醫事人員考題》

以下是醫事人員考題 ( from 疾病管制局),但是現在資訊開放,一般民眾也應該多多了解
特別把50題題目都列出來,直接給大家答案,就當作是保護自己的健康讀物!



【H1N1新型流感的一般性認識】
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目前H1N1新型流感的疫情等級已進入大流行階段(phase 6),這種分類的依據主要是靠 (1)疫情的擴散範圍 (2)病毒的致死率 (3)確診的人數 (4)死亡的人數。

2. 以下有關H1N1新型流感的敘述何者為正確?(1)最早傳出疫情的國家為美國與澳洲(2)最早傳出疫情的時間約為2009年4月左右 (3)迄今全球仍只有約5萬人感染 (4)由於死亡人數與感染人數持續增加,可以證明病毒毒力已增強。

3. H1N1新型流感目前感染的人群以何者為主?(1)孕婦 (2)老年人 (3)小於50歲的成年人與青少年 (4)嬰幼兒。

4. H1N1新型流感目前在台灣是?(1)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2)病患出院前必須確定已呈PCR陰性 (3)一般輕症不須通報,若為流感重症則屬第四類,應於一週內通報 (4)以上皆是。

5. H1N1新型流感的症狀有哪些?(1)發燒 (2)咳嗽 (3)喉嚨痛 (4)以上皆是

6. H1N1新型流感的主要傳染途徑?(1)飛沫傳染 (2)空氣傳染 (3)接觸傳染 (4)糞口傳染。

7. H1N1新型流感目前的致死率與下列何種疾病接近?(1)季節性流感,約為千分之一 (2)SARS,約為百分之五到十 (3)H5N1禽流感,約為百分之五十 (4)伊波拉出血熱,可高達百分之九十。

8. H1N1新型流感的可傳染期一般認為是介於?(1)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7天 (2)開始發燒後至退燒前2天 (3)發燒前2天至退燒後48小時 (4)發燒前48小時至發病後7天。

9. H1N1新型流感的潛伏期之可能範圍為何?(1) 1-7天(2) 1-14天(3) 3-14天(4) 7-21天。


【孕婦與H1N1新流感】

10. 有關孕婦感染H1N1新型流感的敘述,何者正確?(1)孕婦是感染H1N1新型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2)禁止於第三孕期(third trimester)使用克流感 (3)使用克流感時不可用擠出的母乳哺育新生兒 (4)母乳已證實會有效傳染H1N1新型流感病毒給新生兒。

11. 以下何者正確?(1)克流感和瑞樂沙目前被歸類為懷孕藥物分類B之藥物 (2)許多臨床試驗已經證實懷孕婦女使用此兩種藥物之安全性 (3)由於有少數服藥後之副作用報告,懷孕者不應使用克流感或瑞樂沙 (4)因為克流感有全身性作用,因此就孕婦而言瑞樂沙仍是較優先的治療性用藥。


【抗病毒藥劑】

12. 目前H1N1新型流感的有效治療性用藥為何?(1)Tamiflu and amatadine (2)zanamivir and rimantadine(3) oseltamivir and amantadine (4) Tamiflu and Relenza。

13. 有關抗病毒藥物的敘述,何者正確?(1)目前尚未發現對克流感有抗藥性的H1N1新型流感病例 (2)Tamiflu 的成分就是amantadine (3)Relenza(瑞樂沙)的成分就是zanamivir(4)Relenza(瑞樂沙)跟克流感一樣都是口服膠囊劑型。

14. 以下何者為正確?(1)幼童或嬰兒感染H1N1新型流感症狀都是非常典型 (2) 社區的小孩感染H1N1新型流感後,根本不用注意是否有次發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3)目前美國是依據緊急授權的方式讓一歲以下感染H1N1新型流感的幼兒可以使用克流感(4)只有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感染H1N1新型流感可以使用阿斯匹靈退燒。

15. 有關抗藥性H1N1新型流感病毒株的敘述何者正確?(1)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陸續報告於零星個案身上分離出對於oseltamivir產生抗藥性的新型流感病毒株 (2)多數H1N1新型流感病毒迄今對於amantadine 及 rimantadine仍具感受性 (3)目前也已發現對於zanamivir有抗藥性的H1N1新型流感病毒株 (4)台灣尚未出現對amantadine 及 rimantadine具有抗藥性的H1N1新型流感病毒株。

16. 若醫師評估H1N1新型流感病患可以在家服用克流感休息,仍應該告訴病患注意以下事項,何者正確?(1)仍應觀察是否症狀加劇 (3)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以免感染給家人 (3)告知克流感的可能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4)以上皆是。

17. 有關流感抗病毒藥劑在成年人的治療性用藥開立原則,何者正確?(1)克流感的使用通常是每天1次,每次1顆(75mg),共用10天 (2)克流感的使用通常是每天2次,每次1顆(75mg),共用5天 (3)瑞樂莎則是每次吸入2孔5mg藥片(共10mg),一天1次,共用5天(4)克流感在治療H1N1新型流感重症病患的最適劑量,已經確定是延長療程為10天。

18. 下列有關克流感使用上的敘述,何者正確?(1)出現類流感症狀後兩天內使用效果最好 (2)距發病超過48小時則不能再使用,因為已經無助於減少重症或死亡 (3)距發病已超過48小時且症狀已完全緩解,仍應使用克流感 (4) 不需要依照病人的腎功能調整劑量。

19. 有關抗病毒藥劑在流感使用上的敘述,以下選項何者為正確?(1)若距發病已超過48小時則只能選擇瑞樂莎 (2)克流感專門用在對瑞樂莎有抗藥性的流感病毒上(3)瑞樂莎與克流感都是只能用在治療上,不能作為預防用藥 (4)瑞樂莎與克流感皆可當作治療或預防用藥。


【感控建議】

20. 醫護人員在為H1N1新型流感病患進行一般照護,如量血壓或做基本理學檢查時,建議配戴的口罩等級為?(1)外科口罩 (2)N95口罩 (3)PAPR (Powered Air Purifying Respirator)(4)不用戴。

21. H1N1新型流感病患住院時的病房要求為何?(1)ㄧ定要住負壓隔離病房 (2)建議住3~6人房 (3)只能住單人房 (4)建議住單人房,但若病床不足可以考慮集中照護(cohorting)。

22. 醫師為疑似或確定的H1N1新型流感病患進行喉嚨拭子或鼻咽拭子的採檢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何者為正確?(1)仍應保護臉部,應該戴上眼罩或面罩(2)不一定要戴N95口罩,可以只用外科口罩 (3)戴上手套與穿上隔離衣,不需穿著連身式防護衣(4)以上皆是。

23. 醫護人員為H1N1新型流感疑似或確定病患進行一般照護時,應該恪遵以下何種防護?(1)標準與接觸防護 (2)標準與飛沫防護 (3)標準與空氣防護 (4)空氣與接觸防護。

24. 醫療機構應如何防止機構內發生H1N1新型流感聚集事件?(1)維持機構內良好通風換氣,盡量避免擁擠情況出現 (2)要求有呼吸道症狀之病患應配戴口罩求診 (3)建議發燒或具呼吸道症狀之訪客暫勿前來醫院探病 (4)以上皆是。

25. 醫護人員為H1N1新型流感疑似或確定病患進行插管、支氣管鏡檢查或抽痰等會產生氣霧(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等動作時應該注意?(1)應該配戴N95口罩,護目鏡或面罩,隔離衣等(2)在換氣良好的地方執行 (3) 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在場 (4)以上皆是。

26. 若要將同為H1N1新型流感的病患集中照護,病床間距應該至少為多少?(1) 1公尺 (2) 2公尺 (3) 6英呎 (4) 2英呎。

27. 以下有關照護H1N1新型流感病患的觀念何者正確?(1) H1N1新型流感主要是飛沫傳染,因此洗手不重要 (2)執行照護時若有配戴手套,手套脫除後即不必再洗手了 (3)戴上面罩以避免執行照護時被病患之口鼻分泌物飛濺到臉部,這是屬於標準防護的部份 (4)以上皆非。

28. 醫療機構於執行醫療業務時應該要配合以下何事項?(1)維持機構內良好通風換氣(2)於門口張貼要求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之病患應配戴口罩(3)發現特定族群(如學生)有流感群聚可能時,主動詢問其學校並通知衛生單位 (4)以上皆是。

29. 對於仍住院中的H1N1新型流感病患,以下感控處置何者較適宜?(1)病患發燒後7天已退燒但仍有咳嗽:仍須持續進行飛沫防護 (2)發病後第5天仍未退燒且咳嗽無改善:只需標準防護即可 (3)發病後第3天仍舊高燒且咳嗽持續:升級為空氣防護 (4 發病後第3天仍舊高燒且咳嗽持續:加上接觸防護。

30. 醫護人員感染H1N1新型流感且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時,建議的作法為?(1)服用克流感繼續上班 (2)若症狀輕微可以不用克流感,但應該還是繼續上班 (3)若症狀輕微可以不用克流感,但應該在家休養(4)戴上N95口罩繼續上班。


【H1N1新型流感診斷】

31. 以下有關流感快速檢驗試劑的使用時機,何者正確?(1)有類流感症狀的病人 (2)用在ㄧ般體檢 (3)僅能用在懷疑重症個案 (4)僅用在通報法定傳染病前。

32. 以下有關流感快速檢驗試劑的檢驗限制,何者正確?(1)可以區分A型流感的亞型 (H1或H3) (2)可以區分是H5N1禽流感或季節性流感 (3)無法區分是H1N1新型流感或季節性流感 (4)檢驗結果至少要4小時之後才可得知。

33. 目前在台灣,若具類流感症狀的病患其流感快速檢驗結果為A型陽性,以下何者為最可能的診斷?(1)病人為季節性流感H3N2 (2)病人為H1N1新型流感 (3)病人為季節性流感H1N1 (4)偽陽性。

34. 若流感快速檢驗試劑檢驗結果為陰性,代表的意義為何?(1)排除H1N1新型流感(2)排除季節性流感H3N2 (3)排除季節性流感H1N1 (4)可能是偽陰性,H1N1新型流感無法完全排除。

35. 流感快速檢驗試劑的檢驗結果會受何種因素之影響?(1)病毒的種類 (2)採檢日與發病日的間隔(3)採檢部位 (4)以上皆是。


【醫師對病患的處置與叮嚀】

36. 若H1N1新型流感病患於可傳染期仍要外出,應建議其配戴?(1)外科口罩 (2)N95口罩 (3)PAPR(Powered Air Purifying Respirator)(4)不用戴。

37. 若H1N1新型流感病人在家休養,醫師應告知病人與其家屬的注意事項為何?(1)應該避免在可傳染前往公共場所,也不要上課或上班 (2)接觸到口鼻分泌物應該立即洗手 (3)家人若與病患有近距離的接觸也應戴上口罩 (4)以上皆是。

38. 病患為H1N1新型流感輕症個案,其處置建議為?(1)仍須強制隔離在醫院 (2)可以居家自行健康管理 (3)依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通報後讓病患回家休息 (4)以上皆正確。

39. 若流感快速檢驗試劑檢驗結果為A型陽性,則此時醫師開立健保克流感的考量為何?(1)僅重症病人才可以開立 (2)病患症狀超過48小時才可開立 (3)需要另行使用RT-PCR檢驗以確認是否為H1N1新型流感(4)用在病患的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

40. 若流感快速檢驗試劑檢驗結果為B型陽性,則目前的作法為何?(1)可開立健保克流感 (2)需要另行使用RT-PCR檢驗以確認是否為H1N1新型流感 (3)若是屬於重症高危險群也可開立健保克流感,即使目前病患的症狀輕微(4)若已併發重症則應循法定傳染病通報流感重症,並且據此取得疾管局而非健保局之公費克流感藥物。

41. 若於診間發現以下病患,哪種診斷與處置較合理?(1)懷孕24週的婦人有高燒、咳嗽、肌肉酸痛,X光片有肺部浸潤,流感快速檢驗A型陰性:仍有可能是流感重症,因此予以通報並給予克流感藥物 (2)七十歲的老年人發燒咳嗽超過三週,體重減輕5公斤:僅使用流感快速檢驗 (3)五歲小孩發燒與輕微咳嗽一天:囑其回家休息,持續觀察病況並可以繼續上學 (4)21歲健康學生出現發燒、咳嗽,生命徵象穩定,流感快速檢驗為B型陽性:一定要使
用克流感。

42. 9歲的小明有發燒、肌肉酸痛、咳嗽、喉嚨痛與腹瀉等症狀,流感快速檢驗呈現陰性,若你是醫師以下作法何者正確?(1)可以先開立如阿司匹靈等退燒藥減緩症狀 (2)開立bismuth subsalicylate來減緩腹瀉等症狀 (3)告知小明與其家長,若持續發燒或有呼吸困難等危險徵象應立即就醫(4)告知家屬已完全排除H1N1新型流感此診斷。


【流感重症】

43. 有關H1N1新型流感重症併發死亡的敘述,何者正確?(1)許多個案都有併發呼吸衰竭(2)感染這些個案的病毒與造成輕症的病毒有明顯的不同 (3)這些死亡個案因為都沒有使用克流感所以才會致死 (4)死亡個案都因為具有潛在病史而致死。

44. 有關台灣的數例H1N1新型流感重症個案之敘述,何者正確?(1)年紀都超過65歲 (2)有些無任何潛在病史 (3)目前尚未有小孩發生重症 (4)都會發生呼吸衰竭需要使用呼吸器。

45. 以下何者需考慮通報流感重症?(1)病患出現類流感症狀後7天內,發生肺部併發症且住院者,但此時流感快速檢驗陰性 (2)病患出現類流感症狀後11天後,發生肺炎雙球菌菌血症 (3)病患流感快速檢驗呈現B型陽性,但1日後即死亡 (4)以上皆可。

46. H1N1新型流感的重症表現有?(1)肺炎 (2)心肌炎 (3)腦炎 (4)以上皆是。

47. H1N1新型流感重症病患發生呼吸衰竭時,在呼吸器的使用上應該注意下列事項何者為是?(1)呼吸器盡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管路 (2)吐氣端出口加裝細菌過濾器,或加裝Scavenging裝置,並接負壓系統將病患的廢氣抽出 (3)使用非密閉式抽痰管路系統,每兩天或必要時更換一次(4)建議使用噴霧治療(如吸入性給藥、濕化痰液),少用口服及注射給藥


【新流感與疫苗】

48. 有關流感疫苗的敘述何者為正確?(1)去年的季節性流感疫苗對H1N1新型流感已證實有效 (2)新型流感疫苗的製造目前已在進行中 (3)台灣目前沒有能力自製新流感疫苗 (4)為了擔心副作用,應勸導民眾不要施打新流感疫苗。

49. 下列何種人是流感疫苗(含H1N1新型流感疫苗)建議的施打對象?(1)孕婦(2)健康的幼童(3)有慢性肺病的成年人 (包含氣喘) (4)以上皆是。

50. 關於今年將使用的季節性流感疫苗,下列何者正確? (1)與去年使用的流感疫苗的成分相比,只有A型流感病毒株改變 (2)其中含有的兩株A型流感病毒株(H1N1及H3N2),均與去年疫苗成分相同 (3)因成分變化不大,去年接種過流感疫苗者,今年可以不用再接種流感疫苗 (4)可以針對今年4月起蔓延全球的H1N1新型流感,提供保護力,因此不用再接受H1N1新型流感疫苗了。

原文引用自黃國華耕讀筆記 新型流感重要資訊分享,並且原文連結之回覆內容有新訊息
與相關的兩篇感冒 vs 流行性感冒 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疾病), 感冒 vs 流行性感冒 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疾病)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呵,很多留言都放到facebook了,啊大陸又封了blogger,現在我在這裡,還是為老婆獻上一篇,希望妳和兒子每天都睡得好~
作者:黃惠鈴  出處:康健雜誌 131期 2009/10
女人天生應該比男人好睡,但偏偏睡不好的女人比男人多,而且付出的健康代價更高,有什麼一夜好眠的訣竅?

愛吃的女人衰老早,會睡的女人美到老,」這是已故女星奧黛麗•赫本的名言。
愛美是天性,「睡美容覺」也是女人都知道的護膚守則,但想要好好睡覺,留住青春,對女人來說,偏偏是難事。
2007年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4個成人中有1人(共約480萬人)有睡眠問題,其中約兩百多萬人慢性失眠。而且女人睡得比男人差,從青春期到老年,各年齡層的女人有睡眠問題的比例,都比男人高。有睡眠問題的女人是男人的1.5倍,到慢性失眠程度的,女人是男人的1.3倍。
但你可能想不到,女人天生有比男人好睡的根基。「女性荷爾蒙是天然的安眠藥,」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徐崇堯解釋,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黃體素跟安眠藥一樣,在腦中都作用在相同的接受體:GABA(γ-胺基丁酸)。
這個接受體是腦部最重要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鎮靜。GABA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傳導物質,人要入眠時,腦中要分泌GABA,告訴身體該關機了。

失去天然安眠藥以後

女性荷爾蒙可強化GABA的作用,其中黃體素又比動情激素對GABA的作用更強。女人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分泌正常,體內幾乎天天吃安眠藥,「本質上應比男人好眠才對,」徐崇堯說,但事實不然,顯然睡眠絕不是單純醫學的角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單是荷爾蒙的變化,就能讓女人在好睡跟不好睡之間擺盪。

月經來時,動情激素、黃體素同時降低,天然安眠藥暫時不見,許多女人可能因此睡不好,發生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

更別提女性荷爾蒙逐漸消退、甚至停止分泌的更年期、停經後,完全失去天然的安眠藥,對女人的睡眠品質有多大影響。

「有些女性一直都睡得很好,直到更年期才開始失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指出。

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50∼59歲的女性,兩個人中就有1人失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在金門針對42∼57歲婦女做的調查也發現,六成的人表示睡眠不好,不滿意睡眠品質,而且主要抱怨「入睡困難」。其中,停經後婦女有27%抱怨入睡困難,停經中的婦女有20%,沒有停經的婦女只有12%。
就像從事保險業務的楊小姐,以前生活規律,每晚11點前上床,「一躺下去就睡著,一覺到天亮,」她自豪地說。直到兩、三年前更年期來臨,開始睡不好。在床上至少得躺半小時才能睡,半夜又會因燥熱醒來,喝了水又想上廁所,一整夜反覆上演同樣的劇情,白天上班很沒精神。
前年停經後更慘,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最久曾長達半個月沒睡。明明很累,白天卻不想睡;寄望晚上能睡好,但躺上床還是沒睡意。「最恐怖的是焦慮,」楊小姐回憶,夜深人靜,大家都在呼呼大睡時,疲累不堪的她卻還睜著眼,腦子不肯休息、胡思亂想。「那時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覺!」
一些睡眠疾病,也在更年期之後蹦出,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更年期前,睡覺時會打鼾的女人有9%,會打鼾的男人是25%;停經後,女人打鼾的比例大幅躍升,跟男性一樣都是35%。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指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的效果,更年期、停經後,失去這樣的保護力,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慢慢增高。

「可是不少人還不知道自己會打呼,只覺得『怎麼都睡不飽,白天容易打瞌睡?』」徐崇堯醫師說,很多病例是因為兒女發現媽媽睡覺「沒呼吸」,很害怕,病人才因此就醫。

還有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跟缺鐵性貧血有極大相關,除了懷孕期容易發生外,停經後婦女是高危險群。它會讓人清醒時感覺腿像有螞蟻在爬般癢、麻、不舒服,很想起來走動,舒活兩腳;許多人睡著後,每隔一段時間,肢體還會抽動,有所謂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但不見得每個醫生都能正確診斷。許世杰遇過好幾個轉診個案,之前已吃了一大把安眠藥,藥物愈用愈多,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病人相當無助。他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其實是不寧腿症候群,只要補鐵劑就好了,枉吃一堆安眠藥。

也因此,睡眠醫學會加強教育醫生不寧腿的相關資訊,希望能讓病人獲得正確治療。

三明治女人的無奈

除了生理因素,失眠的人多半執著、求完美、容易焦慮、緊張,女人又比男人纖細敏感,容易把事情堆壘在心頭,尤其現代女性得在工作、家庭奔忙,生活壓力、照護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分析,壓力會讓人處於備戰狀態,女人兩頭燒的生活模式,等於24小時都得保持張力,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失調。
38歲的莉莉(化名)慨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失眠的問題,她至少10年都沒好好睡了。如要認真追溯,應該從懷孕時不好睡就種下因;孩子出生後,常從晚上11點哭到半夜3點,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哭,「快瘋了,」她說出許多新手媽媽的夢魘。
生產後兩年間,她常腹瀉、心悸、盜汗、耳鳴,人也一直瘦,眼睛也不舒服、一直流淚,她看腸胃科照胃鏡,也看眼科等,情況都沒有好轉,即使後來醫生才發現她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開刀治療,每到夜晚,她還是常常輾轉難眠,躺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到清晨四、五點才睡,沒睡多久又得趕著上班。
她的孩子現在已10歲,但身為職業婦女只會更忙,不會更輕鬆:七、八點下班後匆忙去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吃晚餐、做家事、照顧孩子上床…一連串忙碌後已近11點。該睡覺了吧?不,好不容易有時間,於是又拿出電腦趕給客戶的報告,查資料,東摸西摸,時間超過午夜。

她已有7年多得靠藥物幫助入眠,雖然醫生交代,回到家要放空思緒,心情穩定才好入睡,但她很容易帶著對工作、對小孩的煩惱等一起上床,結果可想而知。「能夠好好睡,對我來講是個願望,」她再次慨嘆。

「男人說在嘴邊,女人說在心裡,」徐崇堯醫師發現,很多女病人說,她們的睡眠出問題是從婚後開始。病人常在看診兩、三次,逐漸敞開心後,邊說邊對著醫生掉眼淚。

就算盡量減少壓力,一些愛美的舉動,竟也會讓人意想不到,干擾睡眠。例如,女人比較會用化妝品,卸妝不當,可能刺激眼睛、皮膚;女人比較會戴隱形眼鏡,較容易因此眼睛不適;穿的內衣如不合身,也可能影響睡眠。甚至用錯保養品,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東抓西抓,睡不好。再加上女人又比較有過敏體質,雪上加霜。

最有趣的是,節食也會影響睡眠,例如睡吃症——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起床找東西吃,而且吃的多是高熱量食物。

高醫曾統計,每100個睡眠障礙的病人中就有3人是睡吃症,以年輕女性為主。徐崇堯醫師解釋,睡吃症的病人,除了一部份是因為吃安眠藥,另部份的人是因白天壓抑食慾、刻意節食而引起。另一類節食病人雖然沒有睡吃症,但不當節食讓人血糖過低,影響睡眠結構,容易醒,以至於睡不好。

睡不好的代價

不管是什麼原因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對女人的傷害,不光是不美觀的下垂眼袋、黑眼圈、細紋增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緒差而已,和睡不好的男人相比,女人一旦睡不好,對健康可是「殺很大」。
去年倫敦大學和渥維克(Warwick)大學研究發現,睡眠少於5小時的女性,得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不好的男生得病的風險高。
睡眠不足的女人,身處多種疾病的險境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甚至因為免疫力下降,還有研究認為,睡不好的女人得癌症的風險較高。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話題,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這個正規的名詞,但因為太多病人這樣問,醫生在跟病人解釋睡眠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時,也會以這樣通俗的字眼解釋。
林口長庚醫院許世杰主任指出,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交互影響,失眠後很多身體狀況跑出來,肩頸疼痛、心悸、腸胃不舒服、嘴巴乾、眼睛模糊等,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慢性失眠的人,變成晚上睡不著、無法放鬆,白天的交感神經也在亢奮,「新陳代謝比一般人都快,處於警覺狀態,」於是又更睡不著。
自律神經失調,睡不好,會讓腸胃系統更敏感,更容易發生如大腸激躁症的毛病:頻頻腹瀉;或便秘;或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兩者都會在想排便時,肚子疼痛。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曾屏輝觀察,來求診的大腸激躁症病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年輕女性。他指出,大腸激躁症又妨礙睡眠,兩者關係:「雞生蛋,蛋生雞,惡性循環。」德國研究即指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容易入睡,沒有充分休息。

另外,女人本來就比男人纖細敏感,比較容易有身心症的疾病,影響睡眠;長期慢性失眠又會回過頭來啃噬不安的心靈。

許世杰主任分析,慢性失眠跟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即使一開始沒有情緒障礙,慢性失眠導致憂鬱症會高達2∼4倍,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

現實生活壓力大,不管男女多半晚睡,但女人更沒有本錢晚睡,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讓睡眠相位往前移,讓人早睡,女人一旦晚睡卻還得早起時,生活作息嚴重違背生理時鐘,日復一日,發生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生理時鐘長期紊亂,就會變成慢性失眠。
徐崇堯指出,人在體溫最高和最低的中間,會想睡覺。一般來說,男性在下午4∼6點體溫最高,凌晨4∼6點體溫最低,在晚上10∼12點想睡。女性在下午2∼4點體溫最高,凌晨2∼4點體溫最低,在晚上8∼10點想睡,「女生應比男生早2小時想睡,傾向早睡早起。」
但高醫檢測有睡眠障礙的女性的體溫,發現她們的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往後延了4∼6小時,「原本應該10點想睡,結果凌晨4點才睡,一早又得起來,」徐崇堯笑稱,台灣的女人過的是義大利的時間,嫁到歐洲才比較能跟生理時鐘相符。
睡眠相位後移引發失眠的女性,如果為了想一夜好眠,下班後跑去運動,心想:「放鬆一下,也許比較好睡。」反而適得其反。
陽光、運動、飲食等會影響生理時鐘,傍晚運動,夕陽進入眼睛,等於告訴大腦,還不到休息時間,生理時鐘依舊後移。進健身房,明亮的燈光,也同樣提醒大腦繼續工作,不得停歇。

相反地,清晨的陽光會誘導生理時鐘往前移,讓人早點入睡,所以:「女性失眠者更應該清晨運動,更要吃早餐,」徐崇堯提醒。

非得晚睡,也一定要早起,而且要固定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強迫自己接觸清晨的陽光,尤其是天已亮,但陽光還不刺眼時: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的陽光放出藍光,有助於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徐崇堯指出。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嚴重賴床,有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想趁機好好補眠,這樣睡,反而愈睡愈累,「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生理時鐘)會有時差,」徐崇堯說。

週末起得晚,週日晚上很可能沒辦法早點睡,但星期一又得早起趕上班,睡不著的人會愈想愈心急,結果整夜輾轉難眠,第二天精神萎靡,變成惡性循環。「而且生理時鐘有個傾向,往後移很容易,但往前挪很難,」為睡眠障礙病人諮商輔導已有已有六、七年經驗的心理師陳昌偉提醒。

假如事情繁多,經常延遲上床時間,一般上班族常抱持「星期一∼五熬夜趕工,六、日再補眠」的想法,其實也睡錯了。

徐崇堯提供「3:1」法則——3天沒辦法好好睡,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這一天補眠,就可以彌補前3天被剝奪的睡眠。但隔天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者起床時間不比平日晚兩小時。

另外,維生素B12(例如肝臟、肉類等)也有調時差的效果。退黑激素雖也有這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台灣沒有核准用它來治療失眠,即使私自到國外買,因為產品的成分、劑量不一,徐崇堯並不建議。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也提醒,退黑激素是調時差,沒有幫助入睡的功能。

學會寵愛自己
(oh my:以下恕刪,詳閱康健原文內容)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過敏應該怎麼吃,怎麼治療,怎麼跟它說拜拜 (共三篇加一連結)

過敏的人應補充什麼食物比較好?

目前西醫的醫學文獻報告,對過敏性疾病有抗發炎效用,建議可多吃的食品,只有二種:

一為益生菌:有乳酸菌、比菲德氏菌及酵母菌三種,可提升腸胃道免疫的功能,抑制過敏發炎的反應。國外有研究報告,高雄長庚也做過乳酸菌的試驗,針對 過敏體質的孕婦在懷孕最後一個月開始,每日吃10億隻乳酸菌,一直到寶寶6個月,發現產婦及新生寶寶日後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都減少一半。

乳酸菌的數量每日要吃10億隻(10的9次方隻)才可能通過胃酸到腸胃;對要吃乳酸菌我個人比較建議吃粉狀或膠囊的,而不要吃優酪乳,因為優酪乳是冰的,有氣喘的人會更不舒服,且菌數可能不夠多。

二為魚油:因為內含DHA等油脂,本身可抗發炎,對已發生過敏的人,可以改善發炎的症狀,對未發生過敏的人,也可預防發生過敏的機會。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科主治醫師 朱斯鴻

過敏性鼻炎能不能完全根治?

我現在是大一新生,我有過敏性鼻炎,只要是天氣變化一定打噴嚏打個不停,常常去看醫生,西醫試過但不是很有效,現在改看中醫,有持續吃藥,但有時仍覺得很難受像是缺氧,我的鼻瘜肉很大幾乎快把鼻孔塞住了,看電視上有中醫診所看一次保證好,請問是否可信?

全世界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都積極地研究,對於過敏性鼻炎都十分頭痛。所以有些宣稱可以完全根治過敏性鼻炎的話,應該可以得到諾貝爾獎。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仍是以藥物、鼻噴劑為主。

藥物包括四類,抗組織胺、抗鼻充血劑、類固醇及敏鼻速樂(cromoglycate)。

抗組織胺是治療鼻過敏的首選藥物,可以抑制打噴嚏及鼻癢,以往第一代抗組織胺為短效,常用於孕婦及兒童(因為藥物比較老,上市時間長,可確定沒有畸形兒或 其他影響兒童發育的後遺症),缺點是常有嗜睡的壞處,影響日常作息。

不過,現在已經有長效的第二、三代抗組織胺,服藥改為每天1~2次,而且不會嗜睡,不 會影響白天工作,非常方便。抗鼻充血劑常和抗組織胺並用,可加速解決流鼻水的惱人症狀,缺點是可能造成興奮或心悸,奧運選手常因服用感冒藥被查出含有麻黃 素等興奮劑,就是此類藥物惹得事。

類固醇和抗組織胺是目前有效控制過敏性鼻炎的左右護法,類固醇的劑型可能為針劑、口服藥錠劑、鼻噴劑、吸入霧劑、口內藥 膏、外用藥膏及噴霧粉劑七種,作用各不相同。前兩種針劑與藥錠為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也是最常見濫用而形成後遺症的方式,因為這兩種都是全身吸收,所以目 前治療鼻過敏經常使用鼻噴劑,因為全身吸收量少,不會成癮也不會嗜睡,可以安全的使用於大小孩和中後段懷孕母親。

目前最新的類固醇鼻噴劑也製造成每天一噴 的長效簡單型,可以說是越來越方便了。敏鼻速樂是一種作用在黏膜內肥大細胞的外用藥,常見於鼻噴劑及眼藥水,少有副作用,也可以嘗試一下。

 鼻過敏好發於秋冬季節變換之際,是因為溫差變化大,使得鼻黏膜加溫效應來不及反應,為了避免吸入不舒服的冷空氣,鼻黏膜只好腫大,增加和冷空氣接觸的面積來加溫,反而造成鼻塞,藥物以外治療鼻過敏的復健療法為:

1.避免出現在溫差變化大的場所,如夏季在大太陽下突然喝冰水或吹冷氣。

2.多多運動,尤其是游泳,多曬太陽,增加抵抗力,也比較容易改善過敏體質。

3.拆掉家中的冷氣機,尤其過敏兒最好少吹冷氣,想想20年前沒有冷氣的時代也過的好好的,溫室中的花朵不易生存在困境。

4.多喝熱水,因為口腔的熱度會提升鼻腔的溫度,減少鼻黏膜腫大的機會。

5.騎乘機車或可能吸入不舒服的冷空氣時,戴上口罩或用圍巾掩口鼻。

6.避免豢養寵物及鋪設地毯,減少塵累積的機會。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呂宜興

向過敏說再見

當皮膚和呼吸道對季節變換出現警報,有怎樣舒緩症狀、維持生活、和工作步調的方法?天氣轉涼,正是閒適自在的季節;但有群人卻不這麼認為。

文.謝明玲 2007/11 康健雜誌 108期

這群人一早起床打開窗,就噴嚏連連,出門還得帶著一大疊衛生紙,抵抗惱人的鼻水;阻塞不通的呼吸,讓人昏昏欲睡、口乾舌燥,連想專心工作都難。

也有人身上出現一塊塊紅疹,或大片乾癬,想忽略它,卻不斷地被止不住的搔癢帶走注意力。

季節轉換,對有過敏體質的人最難過,特別是呼吸道和皮膚系統。「過敏症狀的發生,取決於是不是能在和新環境的互動中建立平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趙品植說。

皮膚和鼻腔都是人體接觸外界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外界過敏物質入侵時,和免疫細胞直接正面對決的防禦戰場。季節變換,本來就會讓這樣的戰爭分外慘烈。

以皮膚來說,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翁雯柔表示,為了抵抗外界環境的改變,如驟冷,或者溫差變化等,一般人可能會出現角質變厚等物理現象;但有過敏體質的人免疫系統更會被激活,而出現如異位性皮膚炎、乾癬、蕁麻疹等症狀。

而且,人的身體是會記憶的,如果曾經因為某些物質引起過敏,身體很容易格外敏感,過度反應。

「因為身體曾經受傷過,過敏體質的人會更敏感,風聲鶴唳,」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

發生當下的舒緩之道

當皮膚和呼吸道對季節變換出現警報,有怎樣舒緩症狀、維持生活、和工作步調的方法?

呼吸道

一.離開過敏原。 趙品植表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出過敏原(如塵虫滿、冷空氣等),但如果知道,離開過敏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二.以濕熱毛巾敷鼻。如果一直打噴嚏,姚建安建議,可以用熱濕毛巾敷鼻五到十分鐘,水蒸氣能附著一些過敏物,也能促進血管擴張,把免疫細胞和過敏原 戰爭後的剩餘物加速代謝掉。但如果已經出現嚴重的鼻塞,姚建安就不建議熱敷。因為鼻塞是過敏原已經造成鼻頰腫脹,能進入的空氣已經很少,水蒸氣儘管能附著 過敏原,但也會減少氣流進入,而更不舒服。

三.使用藥物。 目前針對過敏性鼻炎,經過醫師診斷,可以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

而一般市面上可以自行買到的就是噴鼻劑和血管收縮劑。噴鼻劑主要是能消炎局部發炎組織,增加鼻內空間;而血管收縮劑則屬於比較早期的治療方式,趙品植提醒,如果過量或者過度頻繁使用,容易出現適應性,久了會沒有效果。

皮膚

一.針對物理性不適加強保濕。如果出現一般人會出現的物理性皮膚不適,如乾燥、角質變厚外乾內油等,翁雯柔提醒,就要加強保濕;如果出現搔癢,洗澡時水溫不要過高,也不要太過頻繁地使用肥皂。

二.避免搔抓紅腫處。如果是過敏引起的免疫反應,則要注意不要搔抓疹子或皮癬,因為如果造成破皮,會再破壞身體的防禦力,引起更大的免疫反應,更不舒服。這時可以冷敷(但不要熱敷或者燙它)、或者稍稍拍打來轉移注意力。

三.使用藥物。經過醫師處方,皮膚的過敏也能使用抗組織胺或者類固醇藥物;而至於一般市面上賣的塗抹藥膏,有的是擦了有清涼感,讓人轉移注意力。

另一種則含有多種成分,如同時具備抗生素和抗霉菌的成分等。翁雯柔則不建議使用這種「機關槍」型的藥物,因為儘管其中一項成分能對症下藥解除症狀,其他成分卻更可能激發過敏反應。

學會和過敏體質共處

更治本的方式,則在學會進入新環境時,更快更好的與環境互動。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提升免疫力。維持正常作息、運動的習慣;避免熬夜和過大的壓力,都能在面對環境轉換時有更好的承受力。如此一來,呼吸道與皮膚也不會總是在季節轉換時,就警鈴大作了。

oh my: 還有一篇03年的7大招教你戰勝過敏,這麼久之前的文章了,內容差異不大,但都是要我們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哦~

oh my: 個人一直覺得長庚很用心,而且我家寶寶當初也多虧了長庚兒童醫院的照顧,現在在長庚的網站上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信息,也在這再度分享給大家:)
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首頁、還有衛教手冊的下載哦~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10個方法讓你的大腦更靈光& 別再錯用你的腦!簡易6招讓大腦再開發(節錄)

10個方法讓你的大腦更靈光
作者:李宜蓁  出處:天下雜誌 Web Only 2009/03
如何預防失智症?保持腦力的活化最有效!試試以下10種在生活中可以簡單實踐的大腦體操,讓自己擁有年輕腦袋!

一般人發現自己容易忘東忘西、反應變慢時,先是沮喪,接著懷疑將來老了是否會得到失智症。
事實上,大腦皮質厚度的確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下降,高明科技也無法逆轉神經老化死亡的自然時鐘。

「但只要常常用腦,就可以讓大腦不要老得那麼快,而且愈用愈靈光,」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解釋,人在年輕時大腦皮質厚度差不多,聰明才智沒有特別差異,但年紀愈大、厚度差距會愈大。

也就是說,一個82歲常用腦的人,大腦活化程度可以跟60歲的人一樣。
原理在於,母體中的小胎兒大腦神經細胞以每分鐘25萬個的速度成長,出生時已具備有1012個神經細胞,出生後大腦神經不斷進行修剪動作,只要獲得 適當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即可持續活化,神經元間的分叉連結會愈來愈多,但演化機制會使得大腦主動修剪掉那些很少用或根本不用的部分。

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洪蘭以小狗為例,剛出生的小狗單個神經元與神經元間至少有一千個以上的接觸點,密密麻麻很多分叉,就像大腦內有多條四通八達的田間小路。小狗常被訓 練做幾項重複動作,口令一出即有反應,掌管這些重複動作的神經元從田間小路,走久了變成寬廣的高速公路,其他不用、少用的田間小路便逐漸消失。

當小狗變老狗,大腦裡只剩幾條高速公路,反應快、正確率高,但代價是失去了創造力和彈性。這正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的原因。
如果已經變成老狗,只要在各種環境中給予不同以往的刺激,成年的大腦依舊能再度活化。曾有位左腦受傷、右半邊癱瘓的病人,經過不斷復健,右手能恢復切牛排的功能,在經過核磁共振掃描後發現,切牛排時病人的右腦亮起來,原來右腦取代了壞掉的左腦功能。

加州大學洛城分校記憶門診與老化中心主任斯默爾在所著《讓大腦變年輕》中說,預防大腦加速老化,總比想辦法修補受損腦細胞容易,對抗大腦老化永遠不嫌遲也不會太早。
與其迷信神奇的聰明藥、或花大把銀子去上大腦補習班,不如試試以下十種在生活中可以簡單實踐的大腦體操,培養健康生活模式,在新的一年讓你的大腦更靈光。

一、玩出創造力:
即使是初學者,面對需要動腦思考、判斷、佈局的遊戲(如橋牌、西洋棋、象棋),每一步也能想出十種以上的玩法。紐約市愛因斯坦醫學院一項21年的研究發現,每星期至少玩一次遊戲(如西洋棋、橋牌等)的老年人,比不玩遊戲的老年人減少50%罹患失智症的機會。

二、培養急速反應能力:
任天堂等電動玩具、小鋼珠能訓練快速反應能力,並且在快速集中注意力後得到相對放鬆。喬治華盛頓大學神經學教授瑞司塔克建議工作空檔時玩丟紙團遊戲:背對垃圾桶約六呎處,手拿紙團快速轉身將紙團丟進垃圾桶。

三、生活裡創造新經驗:
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會扼殺腦力,杜克大學腦神經生物學家凱茲在《讓你大腦new一下》中鼓勵人們破除生活慣例,創造新經驗。例如挑選全新的路線上班上學,搜尋新路上有什麼聲音、哪種味道、哪種風景;每天到不同的餐館吃飯,嚐新滋味,讓感官經驗多元。

四、體驗自助旅行的樂趣:
旅行的意義在於開拓視野、感受新環境的刺激,所以出國旅行應避免參加大型旅行團或通華語的市區導覽團,儘量選擇自由行或自助旅行,最好能租車或搭乘大眾交 通工具,到當地的市集逛逛,多花一點時間在調味料或香草區,聞聞看你未曾接觸的味道,和當地人聊天,使大腦保持能隨時面對新問題的最佳狀態。意想不到的挑 戰將使大腦神經細胞有機會發展新連結。

五、用音樂放鬆心情:
據說聽莫札特的音樂可以改善空間感、促進大腦邏輯發展,然而領有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證照的專業音療師徐綺苹說,所謂「莫札特效應」是媒體斷章取義和 市場炒作的結果,當初主持莫札特效應研究的學者後來表示,該項研究樣本過少、研究時間太短,不能證明莫札特音樂對於大腦發展有長期助益。
參考本站相關文章 The Mozart Effect, Fact or Fiction?

徐綺苹認為,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是主觀的,目前音樂治療領域並沒有直接給予處方簽,音樂對一般人的主要作用在於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對於特殊族群如自閉兒、唐氏症則有更進一步改善肢體動作、語言能力或過動的成效。

六、吃對食物讓大腦維持健康: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腦細胞保持柔軟有彈性、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
例如酪梨、油菜籽油、亞麻仁油、橄欖油、綠色葉菜類、鮭魚、鮪魚、鱒魚等。
而蔬果中所含的天然抗氧化劑能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侵害並增強記憶力,例如梅子、葡萄乾、藍莓、草莓、蔓越莓、菠菜、李子、青花菜、柳橙等。

七、閱讀是全腦活動:
洪蘭說,閱讀時帶動視覺皮質,手要翻書眼睛要動,書本上的字轉成音、音儲存到前腦變成意,閱讀提升智慧,每讀一個字就會激發相關的字,因此也可以提升創造力和想像力。

八、啟動「全感官」經驗:
觀察小嬰兒認識新事物的步驟,一定是動手摸、看看它,然後聞一聞、咬咬看。
專家建議,啟動多種感官做同一件事,加入平常少用的感官如嗅覺、觸覺,避開大腦預期的模式,能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地圖。
例如回家時閉起眼睛找電燈開關,回憶脫鞋放哪、桌椅在哪、房間的方位。
洪蘭帶兒子去買菜時,先教他唸購買清單,訓練閱讀語言能力;和他一起比價,訓練計算數學功力;再教他辨識商品擺設的空間方位能力。

九、「運動」讓大腦年輕:
運動會刺激天然抗憂鬱荷爾蒙腦內啡的釋放,減輕壓力;而打球或做家事等制式工作能壓抑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無故發射,不讓壞情緒來搗蛋。有氧運動則會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把氧氣帶上腦袋。伊利諾大學腦神經科學家克空比建議。
每天15分鐘的快走就能保持良好體能狀態,並減緩腦神經細胞流失速度。

十、留白思考:
頭腦體操不是讓大腦累到不行。
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實驗室動物長期暴露在壓力荷爾蒙下,會使海馬回記憶學習中樞有萎縮現象。
麻州的威廉斯學院心理學教授索羅門說,壓力將使你無法集中注意力,大腦記憶能力也降低。

專家建議。
工作再忙每天都記得留白半小時到一小時時間,整理思緒,靜坐、冥想都是紓壓的好方法。

//
別再錯用你的腦!簡易6招讓大腦再開發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腦細胞會死, 神經的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 要多挑戰它

「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

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人的大腦為了生存絕不浪費任何能量,閒閒沒事幹的神經元馬上會被修剪取代,依據用進廢退的鐵則,大腦裡根本不會留著沒開發的腦細胞佔用空間。

兩個半腦要合作, 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

「左腦重理性,右腦重感性,人類未知的潛能都蘊藏在右腦中,開發右腦可以大幅提升所有能力」這種強調右腦的優越性,似是而非的教養迷思,讓許多父母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讓孩子去「右腦開發」。

但精密的腦部造影技術證實在嬰兒發展時期,大腦兩邊已能同時處理訊息,沒有所謂3歲前是右腦主導大腦,可用某種方法激發右腦活力,或6歲後優勢從右腦切換到左腦的說法。
胼胝體正常相連的狀況下,左右半腦訊息交流的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就傳過去了,」洪蘭指出,不可能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也沒有用左手寫字鍛練右腦這回事,」她強調。

高效學習6個祕密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因此女孩子研究怎麼化美美的妝是學習,業務員想辦法提升業績是學習,甚至「在正確的時機說該說的話」都是學習。

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再次做該行為。

樂觀的威力: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oh my: 這也是前面講的,行為影響了觀念 ^^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20公里,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明紅光二極體(LED),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隔天他就開始研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充分準備與練習:創造力不是一步登天,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在頓悟之前,已孜孜不倦研究物理學,經常思考許多問題。

強烈探索的欲望: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分段落:不要貪心想把訊息一次囫圇吞棗,尤其對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有時間休息讓大腦消化。開會、簡報時如果不想看到台下昏沉打瞌睡,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解內容,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邊吃飯邊聊天這種自動化作業,對大腦並非難事,但邊開車邊講手機這種雙方都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就很容易出錯。如果一個人的作業過程一直被打斷,不只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錯誤率也會提高50%。

用情緒刺激當釣餌:大約每10分鐘左右,發現聽眾眼神渙散時,可以用和主題有關的故事或能引發情緒的事件,重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分散比集中記得牢:例如一週後要考試,在一星期內10個不同的時段重複讀考試的內容,比起一口氣看10遍的效果更好。而需要記住的資訊,最好三不五時溫習一下,再加入新的相關資料一起思考,便不會學了新的卻忘了舊的。

搞清楚訊息的意義:不明就裡死背的知識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愈了解學習主題的意義,多結合真實的經驗和具體例子,訊息會自動被儲存且持續較久。

善用圖片優勢效應: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比口語或文字更強。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視覺化、想像這些物體,或讓它們彼此產生互動關係(愈滑稽愈有用),會更容易回想起來。

多練習:研究證實,將學習到的資訊反覆輸出練習,更有助大腦迴路的定著。抱著參考書猛讀,不如大量解題;對銷售員來說,要熟悉產品的專業知識,比起猛背資料,多向顧客做簡報能更快上手。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審稿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寶寶發燒怎麼處理& g_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引用自MamiHome媽咪窩 ,後面再補充一篇康健雜誌07年的一篇「搞定小孩的惱人病」,就像指南一樣,很不錯哦~

寶寶發燒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
寶寶半夜發燒時,該立即就醫或退燒?辛壽庭醫師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夜間有體溫升高的現象,建議先量體溫確定,由於3、4個月以下的孩子發燒危險性較高,應 立即至急診就醫,不建議先自行退燒。而較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異常,可先採取下列適當的退燒處理,並持續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是否應馬上就 醫。

量體溫篇:對於寶寶來說,測量耳溫或肛溫的準確性較高;但無論你使用哪一種,正確操作為其重點。

‧耳溫:
1.3、4個月以下的小朋友耳道較小,使用耳溫槍時不容易對準核心溫度(即耳膜的位置),以致測量到耳道的溫度,可能會偏低,尤其是在冬天時,所以該階段以測量肛溫為準。
2.耳溫槍用久了之後,可能會影響其準度,建議家長一年請廠商校正一次,或者帶孩子就醫時,將耳溫槍帶到醫院,與醫院耳溫槍測量出的溫度比對看看。
3.測量時間約1~3秒。
oh my: 所以儘量不要懷疑醫院的耳溫槍有問題,而且還懷疑兩家醫院的都有問題,,,(老婆,有沒有聽到)

‧肛溫:
1.使用肛溫計之前,可先用酒精擦拭,有清潔、消毒功用。
2.預備測量前先在肛溫計前金屬端上抹些許凡士林,以免插入肛門時造成寶寶不適。
3.讓孩子趴臥,再緩緩將金屬前端全部插入肛門內,至剛好看不到金屬探頭的深度。
3.測量時間約2~3分鐘。
註:過去有些爸媽可能習慣使用水銀溫度計幫寶寶測量肛溫,但環保署從97年7月1日開始,已禁止販賣水銀溫度計,因為水銀溫度計易碎,容易導致水銀流出,影響環境以及身體健康,所以建議改以電子式體溫計代替。電子式體溫計可以適用於測量口溫、液溫或肛溫。

‧其他:
測量腋溫須待孩子能夾緊時方能準確施測,不適用於嬰幼兒階段。至於額溫、背溫準確度較低,同樣不建議。

退燒處理篇:當寶寶體溫過高,須要退燒處理時,適時退燒處理外,也別忘了補充水分喔!

‧退燒藥
退 燒藥主要有藥水、藥錠等劑型,須依照醫囑使用。一般醫師均會建議家裡應預備一些孩子專用的退燒藥物或塞劑,當半夜孩子突然出現38.1~38.5℃的輕微 發燒,可先讓他使用退燒藥,如果之後孩子燒退了,精神、活動力尚可,且能安穩睡著,那麼早上再帶去門診即可。反之,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9度以上,即使服藥 或使用塞劑後燒退了,仍建議至急診做進一步診斷及檢查。

‧塞劑
塞 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由於不經口服,所以降溫的速度會快一點。不過 經常性的使用塞劑,容易造成肛門不適,如果孩子狀況許可,建議以口服藥為主,但若孩子使用口服藥1.5小時後仍無法退燒,或者發燒合併有嘔吐症狀、無法攝 取口服藥,則建議使用塞劑。

‧洗溫水澡
幫孩子洗溫水澡,可使其周邊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熱蒸發散失,來達到降溫的目的。水溫比體溫略高一些即可,洗澡後,應將孩子的身體迅速擦乾。

‧退熱貼
退熱貼的原理為富含水分的水凝膠跟清涼劑,將其貼在患者額頭或者其他患部,利用水汽化帶走熱量的原理輔助散熱,並無治療效果,僅為短暫改善發燒現象。

‧冰枕NG!NG!
使用冰枕容易造成血管收縮、體溫突然下降,反倒增加心臟和身體代謝的負擔,因此目前小兒科醫學會已不建議在寶寶發燒時使用冰枕。

‧使用酒精擦拭身體NG!NG!
有些長輩認為使用酒精有助於身體散熱,但這個方法有其危險性。因為體熱散失太快、血管收縮,會對心臟造成重大負擔,而且大範圍塗抹,不曾接觸過酒精的孩子可能會過敏。

退燒後須持續觀察
一般來說,口服退燒藥後約1.5小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而塞劑約需30~40分鐘,為了掌握孩子的病情,後續仍不可輕忽,相關建議如下:
‧寶寶發燒時,精神、活動力難免受到影響,如果採取退燒處理後,有慢慢地恢復,那麼或許不用太過擔心。反之,孩子燒退後,依然嗜睡、精神及活動力差,就要懷疑是其他嚴重的感染,而非一般感冒,最好立即就醫。
‧寶寶發燒有時候會有畏寒、發抖的情況,這時家長可以幫他蓋上被子或加強保暖,不過如果使用退燒藥後,溫度已逐漸下降,且不再畏寒、發抖了,這時應減少被蓋,幫助體熱順利散發出來。
‧退燒的過程中,孩子流汗量會增加,故應多補充水分,補充水分亦有助於體溫下降。
‧退燒後,可以每半小時量一次體溫,以確認孩子的體溫是否順利下降。

父母必知2大觀察指標
家長之所以會有寶寶常突然在夜間發燒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夜間身體沒有活動,體熱蒸發的速率就比較慢,加上體內神經系統的影響,及夜間水分補充較少,發燒時體溫便不容易降下來。
由於寶寶無法用言語表達,通常家長察覺異樣的徵兆有二:
‧夜間哭鬧不安:最常見的是寶寶夜間哭鬧不安、睡不好,家長探視時,發現他身體摸起來熱熱的,進而量體溫確認。
‧嘔吐:亦有些人以嘔吐來表現,進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家有1歲兒 居家必備退燒藥物&用品
辛壽庭醫師表示,考量到一歲內孩子的生理狀況及照顧的便利性,居家可準備一些孩子適用的退燒藥物、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而為了讓退燒藥物、用品能有效發揮作用,使用及保存都要注意:
‧退燒藥
目前衛生署、醫改會均積極推動兒童專用藥,即附有清楚標示、劑量刻度之原廠藥水,讓家長能夠掌握藥名,以便於後續有疑問時不會求助無門,同時容易掌握份量,這些亦是家長在準備退燒藥時應考慮的。

‧塞劑
1.目前塞劑常見的劑量有12.5mg、25 mg兩種,後者適用於成人,前者則適用於嬰幼兒。使用份量上,10公斤以下的寶寶,一般是用1/2~2/3顆左右,若溫度不是很高,通常用半顆即可;而12公斤以上的寶寶則可用到一顆。
2.兩次塞劑使用間隔宜拉長至5~6小時,而退燒藥和塞劑的使用應間隔為1.5~2小時,以免藥效太強,體溫下降太快導致身體無法負荷。
3.如果孩子合併有嚴重的腹瀉,則不建議使用塞劑,因為此時腸胃黏膜已經受損,使用塞劑可能會加重腸胃刺激,使得塞劑效果無法發揮。

‧退熱貼
雖然發高燒時,光靠退熱貼要降到正常的體溫有其難度,不過確實可減緩寶寶發燒時的不適感,而且因為是局部作用,除非孩子對退熱貼的介質過敏,不然安全性相當高。

★藥物保存須知
每次帶寶寶到醫院、診所預防接種時,醫師都會開立退燒藥水或藥丸給家長備用。如果為未開封的藥水,只要避免放在陽光曝曬、高溫環境,一般約可放半年到一年,並不須刻意冷藏。但若已開封過,則不建議存放超過1個月。

至於散裝的藥丸,因容易受潮,保存不易,如已存放一段時間,不建議下次再用。而塞劑因為比較容易融化,同樣要避開陽光曝曬、高溫的環境,如果不常用的話,可以放冷藏保存。

★緊急情況就醫莫遲疑~
以下為需立即就醫的緊急狀況,請家長提高警覺:
1.3、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需立即就醫。
2.合併有抽筋;嚴重咳嗽,很喘的感覺,有喘鳴聲;發燒40℃以上。
3.服用退燒藥後,體溫有逐漸降下,但孩子依然嗜睡、精神差、活動力不好等。

///
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感冒、發燒何時才需看醫生?過敏、便祕、腹瀉,孩子真難帶?
請來看《康健》提供的指南。 文.司晏芳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和感冒說再見:感冒、流感

兒童請病假的最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喉嚨痛、咳嗽和發燒等症狀,
但它是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自我檢測看看:

1.孩子的病程進展是
A)流行性感冒:症狀突發且在數小時內惡化
B)感冒:緩慢進行

2.你的孩子有發燒嗎?
A)流行性感冒:高燒(體溫高於38度)
B)感冒:輕微體溫上升或沒發燒

3.你的孩子疲倦嗎?
A)流行性感冒:有明顯且持續的疼勞與虛弱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4.你的孩子喉嚨痛嗎?
A)流行性感冒:偶有明顯的痛
B)感冒:沙沙的,較不嚴重

5.你的孩子會咳嗽、打噴嚏嗎?
A)流行性感冒:頭一兩天通常會咳嗽,但打噴嚏則不常見
B)感冒:通常兩者都有,多從鼻塞開始

6.你的孩子會不會頭痛?
A)流行性感冒:通常伴隨嚴重頭痛
B)感冒:偶爾會有輕微頭痛

7.你的孩子胃口好不好?
A)流行性感冒:食慾明顯變差
B)感冒:並無明顯變化

8.你的孩子肌肉痠痛嗎?
A)流行性感冒:全身性關節疼痛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9.你的孩子會發冷嗎?
A)流行性感冒:有冷顫發抖
B)感冒:沒有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流行性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受到流感侵襲:
3~5天後,發燒和其他症狀通常先消失,但咳嗽和虛弱多半會持續,在1~2週內自癒。但流感會有併發肺炎或其他致命性疾病的危險性,需小心觀察。

●期間,小孩應多補充水分,採用多層次穿衣法,配合發冷或發燒而穿脫。

●最好請假待在家裡,好好休息,以免傳染給別人。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是感冒:

●通常在一週內,感冒會自癒,給予藥物僅能緩解症狀,注意孩子有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營養,多休息,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

若流感或感冒出現下列情況,需儘快就醫。例如:呼吸急促、活力驟降昏昏沈沈、頭痛加劇、吞嚥困難、高燒不退(持續超過一天以上)或突然升高超過39℃、不明原因疼痛(如面部、耳朵等)、鼻涕變濃稠、感冒症狀超過二星期以上。

預防之道:
1.儘量避免到人多、密閉的空間。
2.勤洗手。濕、搓、沖、捧、操,使用溫水、抹肥皂,在30秒內完成。
3.咳嗽、打噴嚏時,需以衛生紙掩住口鼻。不與人共用茶杯和食具。
資料來源:《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丁綺文醫師著):http://kidshealth.org

過敏不再來: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愈來愈多兒童是過敏一族,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過敏性鼻炎,其次就是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它們常常合併出現,氣喘病人近九成也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小朋友經常喘的一塌糊塗、鼻塞又打噴嚏,身體也癢得不得了,」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 師楊曜旭說,「有過敏體質的小孩,真的難帶!」

●過敏性鼻炎

症狀:類似感冒症狀,流鼻涕、打噴嚏、流鼻水,經常伴隨黑眼圈,鼻子、喉嚨和眼睛癢。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以吃抗組織胺藥物及類固醇鼻噴劑為主,輔以解鼻充血劑。

預防之道
1.儘量少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質,家裡不要鋪地毯、掛布窗簾,並減少絨毛玩具。

2.每隔兩週清洗床單、枕套、被套;常清洗冷氣濾網;避免成疊堆起書本、文件,積聚灰塵。

3.飲食宜清淡,儘可能少吃加工、精製和油炸食物。

4.適度運動:游泳是最好的選擇,訓練適應冷熱刺激,也可改善肺活量。游泳池的氯氣可能過於刺激,最好選擇以臭氧消毒的游泳池。

●氣喘
症狀:侵犯下呼吸道、肺部,過敏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引起氣管平滑肌收縮,出現咳嗽、胸悶、呼吸伴隨喘鳴聲。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急性氣喘發作時,以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搭配類固醇藥物,快速緩解症狀。
2.長期控制氣喘藥物,包括類固醇吸入劑、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白三烯素拮抗劑、和茶鹼類藥物。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規律服藥:清楚標示和了解各種氣喘藥物的用法,知道哪些是「每天吃的」、「運動前用的」、「急性發作時用的」。
3.積極參與治療:每天紀錄尖峰流速計數值,當吸入劑使用次數較平日多時,或症狀惡化,儘早就醫調整用藥。
4.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以備氣喘發作使用。家長事先與孩子照顧者溝通,讓學校、安親班老師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和送醫。

●異位性皮膚炎

症狀:皮膚很癢、乾燥、脫屑,好發在肘、膝、踝等大關節前後兩側,經常是發癢、搔抓、皮疹,反覆循環發作6星期以上。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首重保濕,洗完澡後或覺得皮膚乾燥時,塗抹無香精、低過敏性配方的保濕乳液。
2.以局部類固醇藥膏或新型免疫抑制劑藥膏為主,並加上口服抗組織胺止癢。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改正孩子「癢就抓」的不好習慣,把手指甲剪乾淨,減少皮膚感染的機率。
3.紓解孩子的情緒和壓力:當癢起來時,用活動、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衣物以棉質為佳。毛料衣服、被毯,讓孩子感到刺刺的,最好不用。以溫和、無香味的洗衣精,清洗衣物。
5.注意溫度適中。
6.流汗後,立刻用清水沖洗,以免汗水停留在身體過久,引起搔癢。

整腸通通樂:便祕、腹瀉、腸躁症

小朋友肚子痛,多半是便祕、消化不良引起的,經常會反覆發作。研究指出,便祕可能是孩子體重一直沒增加的原因之一,瘦小兒童發生便祕的機率比小胖子還多一倍。

坊間有人主張多吃地瓜,有人反對,究竟該如何?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說,地瓜、核果類零食等高纖食物,營養價值高,適量可促進腸胃蠕動,但過量會讓小孩脹氣、不舒服。

●便祕

症狀:排便次數1週少於3次,或解便困難(糞便硬、乾、產量少),或有宿便,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先天因素:大腸的吸水力過強或蠕動過慢。後天因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取不夠、缺乏足夠的活動量。壓力、焦躁不安。

治療:使用緩瀉藥、消化酵素、乳酸菌、排脹氣或促腸胃蠕動劑等藥物治療。上述藥物治療1~2個月後,緩瀉藥可停藥,持續服用4~6個月消化酵素或乳酸菌,改善腸胃道菌叢平衡,有助減少復發。

預防之道

1.喝足夠的水:學齡兒童每天至少需要喝3~4杯水。
2.多吃水果、葉菜類和全穀類等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高油、高糖等精製食物,因為它們會使大腸蠕動變慢。
3.規律運動。
4.養成每天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腹瀉

症狀:一天排便4~5次以上,次數比平常多,糞便成水狀,感覺憋不住、解不乾淨,經常伴隨腹痛、痙攣。

病因:急性腹瀉主要是飲水、食物遭受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治療:急性腹瀉多半自己會好,治療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為主。一般來說,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除非是某些特定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才需使用抗生素。合併出現發燒、噁吐、血便和嚴重腹痛等症狀,儘速就醫。

預防之道

1.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
2.注意飲食衛生。
3.腹瀉期間,飲食宜清淡,多喝水或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腸躁症

症狀:腹部疼痛、脹氣、排便習慣改變(有些人腹瀉,但有些人便祕,或兩者交替出現),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腸道機能失調,但確切原因不明。病人對壓力特別敏感,特別容易在大考前、搬家或出現家庭問題時發作。

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依個人情況服用緩瀉藥、止瀉藥、緩解胃腸痙攣藥物,或抗焦慮藥。

預防之道

1.避免含咖啡因、辛辣或油炸食物。
2.學習紓壓:運動能幫助身心放鬆,練習伸展操、瑜伽,有助減壓。
3.找出真正壓力源:觀察孩子在校、家庭或交友是否出現問題,尋求處理。

護齒有方:關於蛀牙、齒列矯正的4個疑問

Q1:蛀牙不可以吃甜食?
錯。主人翁牙醫診所段茂玲醫師建議,「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吃糖。」最好在20分鐘內一次吃完,而且要選對食物。

怎 麼吃?進食次數愈頻繁,愈增加蛀牙的機會。比方說,一罐可樂喝一小時,比在20分鐘內喝3罐可樂,更容易產生蛀牙。前者算進食3次,而後者只算1次。為什 麼以20分鐘做單位?口腔有自潔機制,進食20分鐘後,口水會自動分泌洗刷殘渣,並提高口腔酸鹼值,減少牙齒暴露在酸性環境下,隆低蛀牙的機會。

吃什麼?最不會讓人蛀牙的糖果是不易溶於口的水果軟糖,而最會讓人蛀牙的是餅乾、甜饅頭等澱粉類加工食物,因為澱粉和糖經烘焙加熱後變成焦糖,十分黏牙,不易被口水沖刷帶走。

Q2:乳牙蛀了不必管?

錯。「乳牙不補會影響後面長出來的恆牙」,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提醒,小蛀牙如果不處理,不只影響咀嚼,也會導致恆牙發育不良,造成齒列不整、臉型不對稱。如果蛀得嚴重,可能惡化成牙髓炎、蜂窩性組織炎和膿腫。
看牙醫不只補蛀牙,還可找出易蛀牙的原因,加以預防。像咬合面裂縫多的小朋友,加塗溝隙封填劑,保護牙齒表面的小窩、小裂溝,隔絕食物和牙菌斑。
造成平滑面蛀牙的原因跟刷牙方式不正確、吃飯很慢有關;學習用牙線輔助清潔牙縫,可以預防鄰接面蛀牙。

Q3:幾歲開始學刷牙?

因人而異。可以拿牙刷又不會不小心戳到自己時,就可以讓小朋友開始練習自己刷牙,培養早晚刷牙的習慣,但家長應幫忙刷到6~8歲。

因 為刷牙不比寫字容易(想想,他什麼時候能開始把字寫得漂亮,不容易吧),除了對小肌肉運用自如,還要有空間感,才能刷乾淨。小孩很可能即使自己刷很久,多 半只會刷門牙,並無法刷得面面俱到,教他牙齒上面、下面、裡面、外面,還有上面的裡面、下面的外面……等排列組合,可能仍不能理解。

Q4:幾歲可以做齒列矯正?

一般來說是10歲,但也依每個人換牙速度而異,有人8~9歲,最好每3~6個月定期看牙醫評估。
何時是最佳時機?還有4顆乳牙沒掉時。孩子從6歲開始換牙,20顆乳牙在小學六年間陸續換成恆牙。小孩矯正效果快,因為頜骨可塑性強,在矯正器誘導之下,頜骨朝正確方向發育,牙齒就有空間排列整齊。

什麼樣的牙齒需要矯正?例如,恆牙一長出來轉位超過45度,或者重疊三分之一以上,但如果上下顎、頜骨等骨骼生長方向錯誤,則需儘速治療。
審稿專家: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煊

保護牙齒才有健康笑容哦(引用自康健雜誌)

引用自康健雜誌,一口好牙保健13招, 文.林芝安  攝影.陳怡安
2009/03 康健雜誌 124期

Q1 一天該刷幾次牙?

A:一天吃幾次,就刷幾次,且吃完東西5分鐘之內就須刷牙。

希望這個答案沒有嚇到你。

口腔內的細菌多到嚇人,健康的牙齒牙齦溝約有103個細菌,牙齒表面約有109個,如果有牙周病,單一顆牙齒就有1011個,而目前分子生物學已經確認口腔內的菌種高達700多種,哈佛大學口腔生物醫學博士林靜毅忙不連迭說出這些數字。

不論是造成蛀牙或導致牙周病的細菌,繁殖力都很強。食物殘渣停留在口腔沒多久就開始發酵,變成培育細菌的養分,當口腔中的細菌被糖蛋白成分所吸附,黏在牙齒上,這就是牙菌斑,在牙齒表面與縫隙內逐漸演變成薄膜狀的菌落,而這也是將來得到牙周病的主因。

根據醫學報告,酸鹼值5.5以下的食物在口腔停留5~10分鐘就開始發酵,對牙齒產生酸化(脫鈣)作用。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牙科主任黃左琪提醒,當琺瑯質慢慢被酸化,一段時間後,表面會失去光滑而變成白白的片狀,「這就是蛀牙的前兆,如果持續不注意口腔清潔,經過一段時間,牙齒就蛀個洞了。」但是如果加強潔牙及氟化物使用,琺瑯質也會再次鈣化恢復健康。

 也因此,牙醫師們不斷提醒,只要吃完東西就要立刻刷牙,「就像吃完飯要把碗洗起來,誰敢拿還沒洗的碗盛飯來吃呢,」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臨床教授楊沛青醫師譬喻。

 為了避免整天刷牙刷不停,甜食可跟著正餐一起吃,吃完立刻刷牙,「不要整天都在吃東西,尤其是零食,」長年推動校園口腔健康的民生牙醫診所主治醫師沈茂根提醒。

 正確刷牙很重要,不論是否使用貝式刷牙法,都必須至少花3分鐘,才能將全口牙齒徹底清潔乾淨。尤其睡覺前的潔牙最重要,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少,如果沒有刷乾淨,容易蛀牙。

oh my: 我之前看過資料,不要每天刷牙耶,用潄口水就好了,,,我寧願相信後者,因為比較輕鬆-_-

Q 2 怎麼選牙刷?何時該換牙刷?感冒後需要更換嗎?

 A:走一趟藥妝店或大賣場,各式各樣牙刷掛滿半面牆,刷毛分成超軟、軟、中軟、硬毛;刷頭更不用說了,有規規矩矩的平整頭、波浪頭、前凹後凸頭……教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

 挑選時建議回歸基本面,不要被花俏的設計沖昏頭,應以自己的口腔大小為準,以一次可刷2〜3顆牙為宜,刷頭不應太大,刷毛則以軟硬度適中為宜。

 如果剛做完牙周病手術,最好使用超軟毛牙刷,才能保護脆弱的牙齦,沈茂根補充。

 有些人擔心感冒期間,病毒會殘存在牙刷上,於是產生了該不該更換牙刷的疑問,牙醫師們異口同聲表示,感冒後不必換牙刷。不論有沒有感冒,口腔內細菌量多,「一旦刷牙就會附著細菌,」沈茂根解釋。

 需要更換牙刷可把握三大原則:

 1.從牙刷背面看,如果已經看到刷毛岔開外翻,表示刷毛很蓬鬆了,就是必須更換。
 2.即使刷毛沒有外岔,但已經使用了6~8週,仍需更換。
 3. 刷毛底部若有髒東西沉積,就需更換。

Q 3 一般牙刷與電動牙刷,誰刷得比較乾淨?

 A:如果每天認真且正確刷牙、使用牙線或牙間刷,就能保持口腔清潔,不一定要使用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是個旋轉面,而牙齒是弧形,每次接觸時只有幾個點而已,需很有耐心把每個點都刷乾淨,如果很有耐性一個點一個點慢慢刷,那用一般牙刷也可以刷得很乾淨,楊沛青教授笑著說。

 不過,有些人手力較不足、肢體上不太方便或戴矯正器,電動牙刷就相當有幫助,尤其使用具音波震動的電動牙刷,清潔效果佳。

 台大醫學工程研究所曾針對電動牙刷與一般牙刷進行研究,結果指稱,音波震動的電動牙刷因為震動頻率高,清潔效果勝於一般牙刷,這項研究發表在《醫學與生物工程期刊》。

 使用電動牙刷有個前提,不能減少刷牙的次數與時間,台大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兒童牙醫學碩士、署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黃慧瑜提醒,使用電動牙刷至少須設定2分鐘,刷完後,仍需使用牙線。

Q 4 牙線、牙線棒與牙間刷,到底要用哪一個?

A :美國牙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都認定,牙線是清除牙菌斑最有效的工具

牙刷雖然能清潔牙齒的頰面、舌側與咬合面,卻無法伸入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鄰接面,偏偏這裡是牙菌斑最喜歡躲藏之處,最容易蛀牙。

為了避免蛀牙、牙周病,吃完東西刷完牙後記得使用牙線。使用牙線要溫柔些,避免牙齦受傷。

 相較於牙線,牙線棒的效果較差,不受醫界青睞,因為牙線棒的線很短,必須多次更換才能將全口牙齒清潔乾淨,且拉扯過程很容易傷到牙齦。

 至於牙間刷,近年來隨著齒顎矯正風氣日盛,愈來愈多人使用,坊間也有各種尺寸設計。究竟牙間刷能不能取代牙線,「不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直截了當回答,「因為刷的作用部位不一樣。」

 牙線能清除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鄰接面,牙間刷進不去;牙間刷則擅長清潔牙縫較大的區域,尤其如果有牙周病,隨著牙齦萎縮導致部份牙根裸露,牙根的鄰接面出現凹陷,單用牙線很難清除乾淨,牙間刷卻能小兵立大功。

 不過,使用牙間刷務必慎選刷毛,以自己的牙縫大小來決定刷毛粗細,如果放不進牙縫,千萬不能硬塞,以免傷害牙齦。

Q 5 長期使用抗敏感牙膏會降低免疫力嗎?如何選牙膏?

 A:不會。

 牙齒敏感的原因是牙齦萎縮或琺瑯質流失造成牙本質暴露,抗敏感牙膏除了可清除牙菌斑,還能降低牙齒神經的敏感性,通常使用四星期以上效果才顯著。長期使用,目前並無研究報告顯示會降低免疫力。「抗敏感牙膏與免疫無關,」林靜毅醫師表示。

 目前市面上牙膏種類繁多,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抗敏感或美白牙膏等等。如果為了防齲,應選擇含氟牙膏,不論一天刷幾次牙,建議一天使用含氟牙膏兩次,「尤其睡前使用,效果最好,」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名譽教授郭敏光說。

 此外,使用牙膏的量不必多,大約一個豌豆大,擠在牙刷刷毛中央即可。

Q 6 刷牙一定要使用牙膏嗎?用鹽巴刷牙可以嗎?

 A:不一定。

 許多牙醫師紛紛表示,只要刷牙方法正確,即使不用牙膏也能將牙齒刷乾淨,清除牙菌斑。

 牙膏能增加刷牙過程的樂趣。因為添加了芳香劑、清潔劑與研磨劑,讓刷牙時充滿香味,且小泡泡可以包覆食物殘渣,較容易清除,研磨劑可幫助清除牙菌斑。更且,添加氟化物的牙膏能預防蛀牙,當琺瑯質吸收了氟,可形成比較堅硬的結晶,較能抵抗細菌的酸化,也會促進脫鈣的牙齒再鈣化,署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黃慧瑜解釋。

 至於該不該用鹽巴刷牙?

 推動校園口腔保健10多年的牙科醫師沈茂根說,早期很多人刷牙次數少,牙菌斑嚴重堆積,產生牙結石,經常抽菸也容易讓牙齒堆積菸垢、結石多,沾鹽巴刷牙,感覺好像可以刷掉結石,這是因為鹽巴顆粒較粗糙,摩擦力大。

 但是,太用力反而會摩損牙齒,傷害牙齦,如果實在對鹽巴情有獨鍾,建議用鹽水刷牙即可,不要直接沾鹽巴往牙齒上拚命刷。

Q 7 需要使用沖牙機嗎?

A:「如果刷牙刷得很乾淨,不需使用沖牙機,」楊沛青醫師認為,沖牙機能沖掉食物殘渣,無法完全去除牙菌斑,所以不能取代刷牙。

如果想更徹底潔牙,在刷牙、使用牙線之後,仍可把沖牙機當作輔助工具,兼具按摩牙齦。

使用時要留意,沖水的力量不要過大,正確應該朝牙齒噴水,避免直接往牙齦溝(牙齦與牙齒之間的縫隙)沖,否則容易引發牙齦組織剝離。

oh my: 可能有時候先入為主的觀念,我曾聽長輩說過,有了沖牙機,牙醫師(Dentist)就再沒有洗牙的工作了,,,

Q 8 有人天生就容易蛀牙嗎?

A:的確,有些人天生容易蛀牙,已經很努力潔牙了,只要一點點鬆懈,就又開始蛀牙。

蛀牙的原因很多,可能跟牙齒結構有關。幼兒牙齒剛萌發時雖然大小已經固定了,但其實琺瑯質與牙根還沒成熟,琺瑯質會持續吸收口腔內的鈣離子,在牙齒表面形成結晶,例如吸收牛奶內的鈣,如果這時牙齒有塗氟,也會吸收氟離子,這些物質逐漸在口腔內被牙齒吸收,牙齒會比較堅硬,較不易蛀牙。

兒童牙科醫師建議,小孩在3歲之前最好接受牙齒塗氟;等恆牙第一顆大臼齒(6歲牙)長出來時,請醫師用窩隙封填劑將有凹洞的牙齒咬合面封填起來,因為牙刷清潔不到,最容易蛀牙。

 有些人的琺瑯質天生就鈣化得很好,可能在母體胚胎孕育牙胚時,營養攝取很充分,天生較不會蛀牙。也跟唾液成分有關。唾液能對牙齒產生自清作用,所謂滾石不生苔,如果口水分泌量足夠,不停在口腔內流動,牙菌斑較不容易黏附在牙齒表面,如果天生唾液分泌少,就容易蛀牙了。

 這也是為什麼頭頸部癌症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唾液腺因而受到傷害,口水分泌減少後,會產生猛暴性齲齒的原因。

 如果每天認真刷牙、使用牙線仍然蛀牙,很可能是沒有把原先蛀牙處清理乾淨,引發蛀牙的菌還躲在牙齒內,細菌仍會繼續往下鑽,時間久了,牙根也會蛀牙。

 這時必須改變治療策略,除了使用傳統填補方式、氟膠,或許可改用假牙包覆,或使用高濃度氟漆塗在容易蛀牙的牙縫內,氟漆黏附在牙齒表面,不容易被沖掉,黃慧瑜建議。

Q 9 過敏兒童牙齒容易發黃,需要洗牙嗎?

 A:家中有過敏兒的家長擔心,孩子經常牙黃黃的,是否跟使用氣管擴張劑有關,需要洗牙嗎?

 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牙科主任、兒童青少年口腔保健暨矯正學會專科醫師黃左琪觀察發現,很多過敏兒經常使用口呼吸,嘴巴微張,牙齒琺瑯質缺乏唾液滋潤時,比較容易被染色,因為唾液對牙齒具有殺菌與清潔的作用。

 染色分成內生性與外生性,外生性的染色像是喝咖啡、茶或抽菸,食物色素容易卡在牙齒表面;另外腸病毒流行期間,口腔黏膜容易破,耳鼻喉科醫師經常會幫小孩子塗一種用藥,如果塗的時候沒有跟牙齒隔開,會造成牙齒表面燒灼,形成一點一點黑黑的像是污漬狀,這屬於藥物性的外生性染色。

 另外,小朋友在牙齒發育期間,也會因為吃某類藥物(例如四環黴素)而讓牙齒黃黃的,這稱為內生性染色。

 因為食物造成的外生性染色,可藉由認真、正確刷牙把色素刷掉;如果是因為吃了抗生素導致內生性染色,就無法透過刷牙清除,必須找牙科醫師處理,「但不見得需要洗牙,」黃左琪說。

Q 10 需不需要使用漱口水?

A:澳洲有篇研究論文指稱漱口水因為含有酒精會致癌,消息一出,令許多人對漱口水望之怯步。

不過,許多牙醫師對這份報告持保留態度,因為無法確認罹癌是由酒精引起的。

姑且不論是否會致癌,單就牙齒保健而言,首先要了解,漱口水無法清除牙菌斑,所以無法取代刷牙、無法預防牙周病,除非使用含有氯己定(chlorhexidine)成分的漱口水,才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但缺點是,會讓牙齒染色。

一般漱口水含有酒精,萬一口腔內有傷口,會很痛,且容易對酗酒者誘發喝酒的慾望,如果習慣使用漱口水讓口氣清香,「可使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林靜毅建議,偶爾用用即可。

國外甚至研究指稱,有些漱口水會暫時改變口腔內微生物菌種。

尤其一般漱口水內含有抗生素,會破壞口腔內好、壞菌彼此和平共處的生態系統,例如將口腔內100萬隻的菌驟減至10萬隻,可能殺掉保護口腔內的好菌,「等於把維持口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給破壞了,」沈茂根舉例。

 用更明顯的例子吧,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名譽教授郭敏光就曾經有個朋友,為了避免牙周病復發,每天照三餐使用漱口水,結果牙齒仍然一團糟,朋友不解,難道這樣還無法預防牙菌斑孳生嗎﹖

 「當然不行,牙齒內都長黴了,」郭敏光解釋,過度使用漱口水,嚴重破壞口腔生物菌種,好菌壞菌被殺得片甲不留,最後只剩黴菌繼續孳長。

 如果從預防齲齒觀點,可每週使用含氟漱口水一次,以增強牙齒抗蛀能力,「但如果已經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就不是必需品了,」黃慧瑜提醒,但如果是剛萌出新牙的嬰幼兒,還無法使用牙膏時,可使用紗布沾兒童專用漱口水擦拭牙齒。

Q 11 牙齒檢查多久一次?

 A:◎嬰幼兒期(0~6歲):每2~3個月檢查一次。

 檢查重點:有沒有奶瓶性齲齒、顏面與咬合發育是否良好、有沒有不良的口腔習慣例如吸手指、吸奶嘴,容易影響牙齒萌發。

 ◎學齡童(6~12歲):每3~6個月檢查一次。檢查重點:齲齒與換牙狀況、顏面發育、有無不良的咬合與口腔習慣、牙齦是否良好,以避免引發青少年型牙周病。

 ◎青少年期(13~15歲):每6~12個月檢查一次。檢查重點:有沒有齲齒、牙周病與咬合不良。

 ◎成年人:每6~12個月檢查一次。檢查重點:有沒有牙周病、缺牙、假牙使用狀況與口腔腫瘤檢查。

 ◎老年人:每6個月檢查一次。檢查重點:牙周病、缺牙、假牙使用狀況、口腔腫瘤檢查以及有無牙根齲齒。

Q 12 木糖醇可以預防蛀牙嗎?

 A:木糖醇因為無法被口腔內的細菌代謝產生酸,且可減少容易引起齲齒的變異型鏈球菌繁殖堆積,咀嚼時會分泌大量唾液,改變口腔內酸鹼值(愈偏中性或弱鹼性就比較不利牙菌斑生長),可降低齲齒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牙科部兒童牙科醫師黃純德等人連袂發表在《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指出。

 郭敏光建議,飯後嚼1克木糖醇,一天4次即可。但可別反客為主,以為整天嚼就不會蛀牙,仍需勤勞刷牙、使用牙線,若用餐後無法刷牙,再把木糖醇當作輔助清潔工具。

Q 13 哪些食物容易引起蛀牙?

oh my: 這邊恕刪,請到原文看吧,而且對我沒用處,因為甜食的誘惑力戰勝理智了!

 ◎正確刷牙的方法

 刷牙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論用哪種方法,只要能徹底刷乾淨即可。目前口腔衛生教育仍以改良式貝式刷牙法當作刷牙指引:

 步驟1:將牙刷放在牙齒與牙肉交接處的牙齦溝呈45度角。
 步驟2:刷毛覆蓋住牙齒表面,慢慢刷向咬合面,水平短距離移動,每次約2~3顆,來回刷約15下。
 步驟3:刷牙就像拖地,要有順序,否則容易忽略某塊區域,久而久之就容易蛀牙,例如從上顎右邊到左邊,再回到右邊,來到下顎,再從右邊刷到左邊。

 ◎正確使用牙線的方法

 步驟1:先拉出約45公分長的牙線。
 步驟2:牙線兩端固定在兩手中指的第二指節。
 步驟3:雙手食指與拇指交互使用,將牙線拉入每個牙齒的鄰接面,輕輕刮除牙菌斑。

 請記得,每個牙縫都有兩個鄰接面要清潔,每清潔完一個齒縫,就要換一段新的牙線。


oh my: 同時康健雜誌還提到一些植牙的迷思,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植牙的哦~
還有一些提問的專欄,例如為什麼會一直牙齦出血?
提問後就會有醫生回覆,如專欄中林淑莉醫師是這麼說的"牙周病主要起因於清潔問題,造成牙結石堆積、血管增生故會流血,依此患者之症狀已非日常保養能解決問題。建議儘快至牙科進行相關檢查及治療。"
這就是一口好牙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蠶豆症」喜歡找上客家人, 與小兒缺鐵性貧血 等兩篇

「蠶豆症」喜歡找上客家人!?
引用自2009/02 康健雜誌 123期 文.劉采艷 藥師

別以為在我們花蓮,人稱「後山」的地方,原住民最多。其實花蓮有四大族群,比例均等,那就是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在我周遭,客家人很多,尤其是上班族、公教族的朋友。昨天我上慈濟大愛廣播節目和聽眾聊天,主持人告訴我,蠶豆症喜歡找上客家人,因為客家遺族經過物競天擇,能存活下來的,大概都有紅血球的基因缺陷。哇!由此推測,有蠶豆症的人,不會受到瘧疾攻擊,因為他們的紅血球不適合瘧原蟲的生長,這算是上帝給蠶豆症病人的另一種賞賜囉!

在多方考察後,最可靠的說法是這樣的:客家人在中華民族各種族內,屬於較封閉,且較少和外族通婚的民族。客家人的祖先在五胡亂華時期,遷居到廣東等嶺南地區,而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多有瘴氣,像是瘧疾、寄生蟲感染。瘧疾原蟲會侵犯人類的紅血球,並且寄生在紅血球內,進行繁殖。

 正常紅血球的人,很難逃過瘧疾的侵犯。相反的,紅血球基因有缺陷的人,反而瘧疾原蟲無法在他體內寄生,相對感染瘧疾的機率就比較少。所以在殘酷的物競天擇下,有紅血球基因缺陷的人較易存活,加上封閉的民族性,客家人多與同種族通婚,所以生下相同基因缺陷小孩的比例就很高。

 由於控制葡萄糖-六-磷酸去氫脢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屬於性聯遺傳,好發於男性,女性較少見。 但是女性通常只成為帶原者,帶原的女性,部份紅血球完全正常,部份紅血球G6PD活性降低,縱使接觸了氧化性藥物,也很少出現嚴重溶血反應,甚至終其一生沒有任何症狀。

 如果一對夫妻,太太是帶原,先生是正常的,那麼他們生的女兒有一半機會,同樣會成為帶原者,兒子則有一半機會成為蠶豆症。

 這紅血球基因缺陷,就是俗稱的「蠶豆症」,正式醫學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酵素缺乏症;G6PD」。蠶豆症病人的紅血球裏,缺乏一種酵素,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酵素,當身體接觸到某些成份或化學藥品時,紅血球很容易發生溶血反應。

 溶血是指紅血球在衰老前就被迫壞,釋出的血紅素被代謝後,會在血液中產生膽紅素,蓄積的膽紅素還會引起黃疸、眼睛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尿液呈茶色、貧血、頭暈及容易倦怠的症狀。因為這些病人吃了蠶豆,就容易有出血現象,所以俗稱為蠶豆症。

 蠶豆症病人溶血發生時會出現溶血的程度與酵素缺乏的情況、以及刺激物的強度有關。比方當刺激物是藥品時,藥品的氧化能力越強,或是藥的劑量越高,溶血的程度就越厲害。有些刺激物是微生物感染,或某些病變引發的。例如糖尿病酮酸中毒,或是吃蠶豆。

 會讓蠶豆症病人發生溶血的藥品很多,例如:

一、抗瘧疾藥物,例如 primaquine(伯氨喹),pamaquine(巴馬奎寧),pentaquine,plasmoquine。

二、抗感染藥物中的磺胺藥,例如 sulfanilamide(柳氮磺呲啶),sulfapyridine,sulfisoxazole,sulfacetamide(磺胺醋酰)、 salicylazosulfapyridine,sulfamethoxypyridazine。

三、解熱止痛劑,例如 aspirin(阿斯匹靈),acetanilide(乙醯苯胺),phenacetin(非那西汀),aminopyrine(氨基比林),p-aminosalicylic acid (對-胺基水楊酸)。

四、某些抗感染或消毒劑,例如 nitrofurantoin(呋喃妥因),furazolidone(富來頓),furaltadone(富來他頓)、nitrofurazone(硝化富樂遜)。

五、其他化學物質品,例如荼(naphthalene),龍膽紫,甲基藍(methylene blue),苯胼(phenylhydrazine),acetylphenylhydrazine,probenecid(降尿酸劑),sulfoxonoe。

 因此,除了盡量避免吃蠶豆之外,日常生活要注意不要接觸這些氧化性藥物,看病吃藥前,也一定要先告知醫師或藥師,自己患有蠶豆症。根據衛生署的報告,曼秀雷敦軟膏中含有Methyl Salicylate(冬綠油,甲基水楊酸)、 Camphor(樟腦油)、Menthol(薄荷腦); 而綠油精是含有樟腦油,尤加利精油,丁香油,薄荷油與甲基水楊酸,白花油是含有樟腦油,薄荷油及甲基水楊酸,所以蠶豆症的病人盡量不要接觸這類物質。

(本文作者: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 劉采艷)

oh my: 幫我家小寶做個記錄,啊,,,連綠油精小護士白花油都不能擦哦!

//補充於2009/3/12
小兒缺鐵性貧血
oh my: 因為小寶去驗血,正常是十二他是八點六,有這種問題,故查了一些資料記錄之~

小兒血液腫瘤科 邱世新講師
小兒科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 張泰琮副教授

 鐵質缺乏是開發中國家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即使在比較富裕的國家中,雖然飲食的營養改善而且已廣泛的使用易吸收型態的鐵質添加於嬰幼兒的食物中,然而鐵質缺乏仍是相當常見的營養問題。據估計,在全世界中,至少有十億人口因為飲食中的鐵質含量不足而發生了貧血症,特別是嬰幼兒的發生率高。

 鐵質是我們人體的必需元素,參與正常的生理活動。鐵質和其他物質組成的複合物是構成人體紅血球內血紅素的最重要物質,也是人體肌肉蛋白及部分酵素的重要成分。這些含鐵的複合物及酵素在人體內供應氧氣到周邊組織及催化體內氧化代謝作用上是非常重要的。鐵質缺乏時,可造成對於嬰幼兒生長發育上相當廣泛的影響,如貧血的一般症狀;易疲勞、心悸、眩暈、出現異食症:把泥土、茶葉、冰塊放入口中,舌乳頭萎縮,指甲異常,精神及動作上發育過緩,智力語言及認知學習能力較差。所以嬰幼兒時期的鐵質營養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不管是孕婦或是嬰幼兒方面都需要密切的注意足夠營養的攝取。

 懷孕中的胎兒是在母體妊娠後期才從母體中獲得大量的鐵質。出生後,嬰幼兒這個時期由於體內血液容量的急遽增加及身體的快速成長,消耗多量的鐵質,使得鐵質儲存量開始減少。一般而言,在嬰兒出生的一年後,體重可增加為出生時的三倍,然而體內的鐵質則只增加兩倍左右,所以在這階段嬰幼兒若鐵質攝取不足,極易產生鐵質缺乏。另外在小兒時期較需要多量鐵質的時期是在青春期,亦需注重鐵質的攝取。在鐵質易缺乏的原因中尚有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月經失血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所造成。

 一般而言,早產兒在出生兩個月,足月兒在出生四至六個月是易發生鐵質缺乏的危險期。特別是當母親本身亦有嚴重的鐵質缺乏時,嬰兒更容易產生鐵質不足。嬰幼兒時期鐵質最主要的來源是由食物獲得。美國在一九七○年代,九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有高達5%至68%的鐵質缺乏發生率。最近的研究顯示,由於美國國家衛生組織的大力提倡使用添加易吸收鐵質的嬰兒奶粉,而使得鐵質缺乏的發生率已大為減少。近年來,高雄醫學院在台灣南部地區所做的區域性研究報告顯示,部分地區中三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有高達30%的鐵質缺乏發生率,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攝取量的不足,是值得重視的嬰幼兒問題。

 所以,嬰幼兒時期營養攝取是相當重要的問題,攸關將來的生長及發育。不管是孕婦或嬰幼兒都需密切注意營養的攝取,使得嬰幼兒得到最佳的發展。

// 補充於09/4/13:
聞樟腦丸味 蠶豆症兒急性溶血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09.04.13 02:36 am

蠶豆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在台灣發生率約3%,其中又以客家人為多。醫師表示,患者必須避免在日常中接觸引起溶血的物質,否則可能有致命危險,日前一名新生兒就因聞到家中的樟腦丸味道,引發急性溶血。

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醫師林玉娟說,一名剛出生不久的新生男嬰,出院返家2天後,就因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回診,由於男嬰一出生就篩檢出患有蠶豆症,醫師驗血後發現他的膽色素值過高,緊急雙倍換血後,才恢復正常。

男嬰出院時,醫護人員已對家屬進行衛教,提醒家屬避免讓男嬰接觸易引病發的物質,但醫師卻在男嬰及家屬身上聞到濃重的樟腦味。細問下才知道,家裡的老人家習慣在壁櫥放置樟腦丸防蟲,家人雖將樟腦丸移除,但木質壁櫥的荼含量仍高,男嬰因吸入過多揮發物,引起嚴重急性溶血。

林玉娟說,蠶豆症患者紅血球由於缺乏酵素,血球本身抗氧化能力差,所以處於氧化反應下,如接觸化學物質、藥物、感染等,紅血球就會破裂崩解。除會造成貧血,釋出的血色素也會轉化成間接型膽色素,再由肝臟轉化成直接型膽色素排出體外。

林玉娟提醒,蠶豆症患者要特別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避免事項,包括避免吃蠶豆,衣櫃及廁所裡不可以使用樟腦丸,受傷時不要使用紫藥水,以及生病時不可自行服用成藥,應該請教醫師或藥師。

看病吃藥前,也要先告知醫師或藥師患有蠶豆症。不過,坊間所販賣的蠶豆酥食品原料為豌豆,患者可放心食用。
【2009/04/13 聯合報】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兩腳行、三腳雄

承上篇

男性促進性能力6招
文.邱玉嬋 2000/08 康健雜誌 22期

除了用藥,也有自然健康的方法可促進性能力,下列這些方法,你可能覺得了無新意,不過,卻是絕無副作用的好方法。

1.運動、運動、運動

對男人而言,一次性行為的耗氧量、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的程度,和爬2~3層樓梯差不多。如果你爬2~3層樓梯就臉紅、氣喘,那麼你當然會無法享受性生活。

所以平時要多運動,鍛鍊體力與心肺功能,才能享受性的美好。

近幾年來,黃世聰醫師相當鼓勵病人多運動。只要是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心肺能力的都有效,例如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打球。

新光醫院主治醫師黃一勝也指出,中國大陸的研究顯示,多運動會促進荷爾蒙的分泌。

看診五十多年的台大醫學院教授江萬x教授有句名言,「兩腳行、三腳雄」。凡是五十歲左右的總經理、董事長因為性功能減退來就診,江萬x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勸他走路上班,四樓以下不用電梯,攜帶萬步測步機,每天走萬步以上,三個月性機能保證恢復到包君滿意。

江萬x指出,「人的勃起神經,和下半身的運動神經有密切關係。而且要有強力的射精,必須有強力的下腹部筋肉,和雙腳筋肉的強力收縮幫助,這就是認真做愛的人,事後雙腳會和爬山後一樣酸痛的原因。」

2.放鬆、放鬆、放鬆

壓力是中年男人「性」的最大致命傷。人處在壓力之下,必須專注應付,所以會造成緊張,很自然體內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以應付突發的狀況。

腎上腺素增加對男性陰莖來說是負面的影響,因為血管放鬆,陰莖充血才能勃起,但是壓力大腎上腺素增加的結果,卻讓血管收縮,陰莖自然一蹶不振。

3.重燃生命活力

男性應該讓自己對人生保持新鮮感,對事情還有好奇心。

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中,男性最好保有一兩個喜好,允許有一些空間是可以去面對自己的慾望與挫折。

男性醫學會理事長江漢聲指出,當中年夫妻之間的性有點疲乏無味時,偶而有可以性幻想。「幻想是上帝給人類最美好的賜予,尤其在生理退化時,它更是生活中自我追尋的一個目標,」江漢聲在《男人可以不老》一書中指出。

林芳玫提醒男性,難免會有想使壞的時候,可以多做一些有創意的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外遇。

4.三不: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都是維持體能與避免動脈硬化造成不舉的基本原則。

5.減肥、治療慢性病

因為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引起的性功能障礙,還沒有根治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好好控制疾病。

肥胖的人罹患這些慢性病的機率比別人高,所以最好還是要減肥。

6.食補只能補心理

江萬x認為很多食補,其實都是心理作用而已,不論是當歸燉番鴨公、烏骨土雞燉高麗參、雞睪丸炒黑麻油等。

江萬x指出,吃這些東西只會火氣大、血壓高、膽固醇高……。江萬x有時會指示對性生活不滿意的太太燉這些補品給先生吃,其實只是希望太太對先生溫柔一點,這些大補湯其實主要是「心理作用」。

黃世聰也指出,台灣人迷信吃雞睪丸壯陽,其實雞睪丸裡面的荷爾蒙進到胃裡,早就被胃酸分解代謝為蛋白質、胺基酸,和吃一般的蛋白質食物並無不同。

以前鹿鞭、虎鞭、狗鞭補精、壯陽的效果,江萬A說,其實任何一種鞭,都是一條由肌肉、血管、皮腱組成的肉,和其他部份的肉是一樣的,營養價值可能還比不上2~3個雞蛋。
oh my: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這篇很搞笑 ^^,,,不過呢,,嗯,很有建設性~

2009/2/25補充:
冷靜的思考後,最近太high可能是因為浜崎りお(濱崎里緒、濱崎Rio,hamasaki-rio)在台灣的演出太賣力的原因,果然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詳見http://avno1.com/archives/3017#comment-81196

有興趣者可到av學術研究界龍頭網站看看~(歐炮強力推賤)
http://avno1.com/,範文【AV情報】浜崎りお的外型概說

雖然av no1版主說歡迎轉帖,但我想老婆可能會不高興,所以只好低調引用連結,,,還有低調引用一張照片~

PS、
老婆: 看這麼多有什麼用,又沒有比較厲害,,,
我: 喂,夫妻之間要多些鼓勵好嗎?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關於感冒-1, 與過敏性鼻炎

oh my: 最近swing flu 流感很嚴重,所以把這篇整理一下放上來~

喝雞湯更有效?破解感冒6大迷思

農曆春節是家人親友歡樂團聚的日子,同時也是流感、感冒病毒傳播肆虐的好機會,解開常見迷思,幫助你輕鬆擊退流感與感冒。

文.張曉卉  攝影.蕭世英 ,2008/02 康健雜誌 111期

目前仍是流感、感冒流行季節。因為寒冷乾燥氣候,鼻腔黏膜濕度不夠,容易皸裂,對病毒抵抗力降低,加上天氣冷,人們喜歡關閉門窗躲在室內,空氣不流通,病毒更容易趁機傳播。

究竟流感、感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直高燒不退?何時吃成藥就好、何時非得去找醫生?解開常見迷思,幫助你趕快好起來。

■迷思1:流感就是重感冒



近期一項「流感認知問卷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有近七成認為流感與感冒沒什麼不同,並有63%受訪者誤認流感就是比較嚴重的感冒。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流行性感冒(Influenza)並非普通感冒(Common Cold),也不是「重感冒」。流感是由A型或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而引起感冒的病毒則有上百種,最常見的是鼻病毒。

雖然流感與感冒初期症狀類似,但感冒症狀比較輕微,以咳嗽、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為主,不一定會發燒。

流感症狀則來得快且嚴重。有人形容,如果得了感冒像是被腳踏車撞倒;那麼,一旦得了流感,整個人會痛苦得彷彿「被卡車碾過」。

流感最明顯症狀是發高燒、經常超過38、39℃,如果沒有用藥物或其他方式退燒,體溫通常不會自行下降至正常範圍。其他症狀包括全身發冷、寒顫、肌肉痛、骨頭痠痛、頭痛、虛弱疲倦等。

■迷思2:多休息不用吃藥?

不一定

國泰醫院汐止分院感染科主任曾騰駒表示,普通感冒通常在發病第二、三天最難受,「大約4~5天就會慢慢痊癒。」如果覺得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影響作息,可以服用市面上綜合感冒藥物緩解不適。但若超過一個星期症狀沒有改善甚至更嚴重,或者出現鼻涕變黃、耳朵有分泌物,可能已經合併細菌感染,應該 就醫。

流感可怕的是傳染威力與併發症。流感病毒傳染力之高,症狀出現的同時,病人就已經有散播病毒能力,可經由飛沫傳染給2公尺內的其他人。如果沒有注射流感疫苗,經常是一人得流感,大人、小孩、全家都遭殃,李秉穎醫師說。

並且,流感容易引發嚴重合併症。尤其是一些高危險群,包括嬰兒、幼童、年齡超過65歲老人、糖尿病、心臟病、肝硬化、尿毒症、癌症,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容易因流感病毒引起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中耳炎、鼻竇炎、支氣管炎、腦膜炎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治療流感,目前已有抗病毒藥物、一種神經胺酸?阻斷劑(商品名「Tamiflu克流感」)可用,對A型、B型流感病毒都有療效,在症狀開始48小時內服用,連續使用5天,可以縮短病程,減輕四成流感症狀避免併發嚴重合併症。

但醫師並不建議每個流感病患都需用克流感治療。有些病人一聽到自己得了流感,立刻要求、或者願意自費,請醫生開克流感。

真實情況是,醫師開了處方籤也不見得有藥。因為現在大部份的克流感是疾病管制局在管制,預防萬一出現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有藥可用,所以大多數醫院只有很少庫存量,若有重症流感病人才派上用場。

更重要的是,「其實95%流感不需用抗病毒藥物,」曾騰駒醫師強調,克流感主要針對流感重症病人縮短病程,避免併發症。大多數流感病人治療與感冒相同,只需要例如解熱鎮痛劑、止咳藥、化痰藥、潤喉藥物等症狀治療即可。

由於流感症狀來得快且嚴重,如果突然發高燒一、兩天不退,肌肉痠痛厲害,或者吃了藥三、四天還是發燒到38、39℃、甚且呼吸會喘,應該儘快就醫診治。

■迷思3:感冒、流感吃抗生素才會好



流感、感冒都是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無效。但目前仍有些醫師在診治流感、感冒病人時,習慣開抗生素給病人服用,為的是預防或者治療已經發生的上呼吸道感染。

李秉穎指出,只有當流感或感冒引起細菌感染,例如鼻炎、中耳炎、細菌性肺炎,才需用抗生素治療。「一味服用抗生素不但容易延誤治療,更可能造成抗藥性。」

「就醫時最好詢問醫生有沒有開抗生素,提醒他注意是否一定有必要服用,」曾騰駒建議。

■迷思4:吃大量維他命C,感冒好得快



美國一項回顧30篇研究的報告指出,維生素C無法預防感冒,對緩解感冒症狀也沒有幫助。「不過喝熱熱的蜂蜜檸檬水,可以補充水分,感覺舒服,也可減輕喉嚨不適,」梅約醫學中心表示。

■迷思5:多喝水,可以讓感冒病毒快一點排出身體



感冒是需要多喝水,但不是為了把病毒從身體洗出來,而是補充發燒失去的水分、稀釋痰液、鼻涕等分泌物,舒緩咳嗽、減輕鼻腔、喉嚨充血狀況。

但應避免喝茶、咖啡、酒、高糖分飲料。因為咖啡因、酒精或含糖飲料有利尿效果,反而將身體最需要的水分加速排出體外。

至於該喝多少水,可以從尿液顏色判斷。如果你的尿液顏色看起來呈暗黃色,表示水分攝取不夠需要多補充;如果尿液顏色清澈或微黃,代表喝入足夠的液體,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編撰的《上呼吸道自我照顧手冊》指出。

■迷思6:感冒痊癒後,應該把牙刷換掉,以免再度感染



美國牙科協會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當你從這次感冒中復原,會再次被自己感染同樣病毒。換句話說,牙刷上的感冒病毒不會讓你再次發生同樣病毒類型的感冒。

但為了衛生起見,不要和別人共用牙刷,每次刷牙後把牙刷沖洗乾淨,豎立起來乾燥,以免孳生細菌。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
oh my: 以上為部份引用,其他內容詳見原文連結

打造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蜂蜜、雞湯、刮痧、疫苗……中西醫學各有法寶,讓你跟感冒說再見。

文.李怡嬅  攝影.陳怡安 2008/11 康健雜誌 120期
34歲的曉琪只要一感冒就咳嗽,夜裡尤其咳得厲害,常常咳到睡不著,影響白天工作。
時值秋冬交接之際,她除了每天出門一定帶件薄外套,多吃蘋果、喝綠茶,有空時還煮薑湯喝,避免感冒纏身。

感冒的症狀令人難受,也可能釀成併發症,輕則引起中耳炎、鼻竇炎,重則引發肺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致命疾病。

台灣的統計顯示,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人數相當於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的自殺。而英國每年冬天也約有4000人,因感冒及感冒引起的併發症喪命。中醫認為感冒是萬病之源,更不敢等閒視之。

中西醫各有一套預防及治療感冒的方式,《康健》請教專家,提供最新且全方位的保健方式,讓你輕鬆健康度過感冒流行期。

閱讀之前>>對於流感疫苗,你的認識有多少?
施打流感疫苗,是目前最快且最有效的預防感冒法。然而,你對於它的了解有多少呢?(是非題)

( )1.第一次注射的小孩像大人一樣打一劑就好?
( )2.懷孕婦女最好不要打疫苗?
( )3.老人打疫苗反而易得感冒?
( )4.感冒時不能打疫苗?
( )5.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

◎解答:
1.(×) 8歲以下初次注射的小朋友需施打2劑,讓身體對病毒有記憶。第2劑最好間隔1個月接種。

2.(×) 國內的感冒疫苗為非活性疫苗,因此沒有副作用。甚且,打流感疫苗的孕婦生出來的小孩免疫力較好,比較少得感冒,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

3.(×) 健康的老人打疫苗可達到5~7成的保護力,有慢性病或長期臥床的長輩可能降低到3成的防護力,「但總比沒有好,」黃立民解釋,疫苗是防季節性的流行性感冒,老人家可能是染上其他型的感冒。

4.(×) 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發燒時才不宜打。其他如對雞蛋過敏、過去接種流感疫苗曾休克者也不宜施打。

5.(×) 一般人說的感冒,其實分為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兩類,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超過兩百種,而流感是由A型或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因此打了疫苗仍可能染上一般感冒。

◎預防篇

 →西醫 流感疫苗 最強武器

為了減輕流感的威脅,許多國家提供流感疫苗做為防護。流感疫苗對健康年輕人有70~90%的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則可減少50~60%的併發症,「是目前最快且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強調。

台灣免費施打流感疫苗的對象是65歲以上老人、6個月~3歲的幼兒以及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今年還首度新增納入近54萬名的小學三、四年級學童,加強預防群聚感染。建議最好在11月中旬以前接種第一劑,才能在12月底流感高峰前發揮最佳的保護效果。
另外由於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慷慨捐贈,75歲以上老人也可免費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

勤洗手也能避免病毒上身。感冒病毒無所不在,埋伏在呼吸的空氣中、公車的拉環、廁所的門把……,因此少碰你的臉,並請經常使用肥皂、洗手乳洗手,每次洗手至少維持20秒,洗手完請記得使用擦手紙,或者包包裡放小瓶酒精乾洗手,隨身帶著。

 此外,健康的生活型態,如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適度運動,能助你增強免疫力,制伏感冒。

 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卻很關鍵。因為這可能是你常感冒或感冒總是很久才好的原因。

 →中醫 避寒去寒防萬病

 中醫認為感冒是身體因天冷、氣溫驟降、或淋雨而受到風寒引起,寒邪之氣若積存在體內,會傷害五臟六腑,進而釀成各種慢性病。

 避寒、去寒是中醫主要預防之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賴榮年提醒,時值秋冬交接之際,切記保暖、避免淋雨,也要少吃冰的食物,以免增加腸胃的寒氣,「膽經」和「膀胱經」兩條經絡主風寒,所在的背部和大腿外側是身體容易受寒及積寒之處,可以刮痧去寒。

 被稱為防癌之母的日本醫學博士莊淑旂,也以湯匙刮背預防感冒,建議家人之間每天睡前使用瓷湯匙,沿脊椎從上往下刮到尾椎,5分鐘就能消除疲勞,活絡筋骨,增加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治療篇

小徐只要感覺自己好像快感冒了,就喝感冒藥水先「壓」症狀,但不一定每次奏效,「家裡就是這樣治感冒,我不覺得不對。」

小徐不是特例。何一成說,來看感冒的病患約有2~3成服用成藥後沒改善,主要是沒有對症下藥,尤其在病徵尚未出現就吃藥,根本是「亂槍打鳥」。

其實,好好休息,多補充水分和注意營養均衡,讓身體保持對付病毒的最佳作戰狀況,是最適當的療法。多數人7天內就會痊癒。

如果鼻涕或痰呈濃稠黃綠色時,建議你去看醫生。而鼻涕只是清水,不妨買成藥緩和不適。

市售的感冒熱飲已多達21種,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德種提醒民眾依自己症狀選擇。

例如有些主要成分是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止痛劑,及少量的鼻粘膜充血抑制劑,其實只有止痛藥發揮鎮痛解熱的功效。

而有些針對早晚不同需求推出的日夜沖泡熱飲,「小心別誤用了,」新光醫院藥劑部主任王春玉表示,適合晚上服用的散劑大多加了抗組織胺,有嗜睡的副作用,吃錯了白天會昏昏沉沉想睡覺。老人家尤其需要注意,避免跌倒意外。

 此外,可待因(codeine)止咳的效果雖然不錯,但有成癮性,因此建議服用不要超過三天。

 不論感冒熱飲或一般成藥,都要先請教藥師關於藥品的適應症及注意事項,並且遵守說明書的使用建議。

 如果你不喜歡吃藥,有些民間流傳的老祖母食療法也能幫你緩解不適。食療效果或許比較慢,但好處是沒有西藥的副作用。

 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感冒分「風熱」及「風寒」型,如果得了熱性感冒又吃溫熱性食物情況會更糟。以下提供你適切的吃法,避免弄巧成拙。

→風熱感冒 涼性清熱食物 ◎症狀:喉嚨腫痛、鼻涕或痰液黃稠、身體發熱、高燒等發炎徵兆。

■番茄:解口乾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番茄有消炎、清熱、生津的效果,可緩解發燒、口乾舌燥。但番茄性偏涼,身體胃寒容易拉肚子者不宜多吃。

■楊桃:解喉嚨痛 楊桃性寒,能去風熱、利尿,也能化痰、緩解咽喉脹痛。沾鹽吃加強退火功效。其他如梨子、西瓜、甘蔗、竹筍、冬瓜、黃瓜、絲瓜、牡蠣等,都屬涼性食物,有解熱作用。

■熱水加鹽:退火 中醫認為鹽能退火,熱水(不燙口即可)有緩和咳嗽及喉嚨不適,也能補充水分。不過腎臟功能不好的不宜使用,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而市井傳說沙士加鹽能治感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戴承杰說,因為沙士含有菝 (arsaprilla),一種傳統墨西哥用來清熱的草本植物。但是碳酸飲料糖分、熱量高,也會增加腸胃負擔,要注意適度攝取,血糖偏高的人要少喝。

→風寒感冒 溫補性食物 ◎症狀:因吹風受寒發冷、頭痛、咳嗽、痰清而稀

 ■薑:去寒解咳 中醫認為薑能散寒止咳、幫助發汗、解嘔吐、防暈車的功能。陳潮宗表示,傳統中醫喜歡用生薑+豆豉+蔥白熬成湯來對抗頭痛、全身痠痛,並且幫助去寒發汗。

 薑湯更是體質虛弱者的養生法寶。賴榮年建議身體比較虛寒者可以每天早上服用薑湯,做法是取1、2片生薑加瘦肉、適量水放入電鍋煮即可。其他如洋蔥、韭菜、蒜、南瓜、青椒、雞肉、牛肉、蝦、栗子、核桃、蓮子都屬溫熱性食物。

 ■熱甘蔗汁:止咳 戴承杰指出,甘蔗味甘性平,有生津、潤燥的功效。甘蔗汁加熱後,能解寒性感冒的咳嗽症狀。

→風熱風寒都適用的止咳妙方

 ■烤橘子 烤過的橘子減少了寒性,且能鎮咳化痰,「尤其果肉與果皮間的橘子絲的功效最好,」賴榮年推薦。做法是拔蒂頭後撒上少許鹽巴,包錫箔紙放入烤箱5分鐘,最好連同橘皮一起吃。(梨子燉貝母、陳皮茶也有相同功效。)

 ■蜂蜜 戴承杰說,蜂蜜性平味甘,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傳統中醫常用來治咳嗽。
最近西方醫學研究更發現,蜂蜜比咳嗽糖漿有用。這是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讓105名2~18歲的患者分別服用蜂蜜、咳嗽藥後發現的結果。

研究員也對用量提出建議:2~5歲半茶匙、6~10歲1茶匙,12歲以上2茶匙,一歲以下不建議使用,因為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

無論吃成藥或食療,醫生認為未顯見效果,流鼻涕超過3天、咳得又急又喘、耳朵痛、發燒不退,可能產生併發症,都需要立即看醫生。

◎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榮新診所副院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有位30歲的女性病患,感冒次數頻繁,平均一個月看診兩次,生病影響生活品質,也讓她鬱鬱寡歡。

 何一成了解她的生活型態後,列出營養、運動的改善計劃,患者實踐後果然奏效,「現在好幾個月才看到她一次。」

 不需花大錢買補品,從日常生活調整,讓免疫力達到最佳戰鬥力。

1.比吃蘋果更能遠離醫生的飲食原則:

 ◎早餐加入燕麥:挪威一項研究發現,燕麥及大麥含β葡聚糖(β-glucan),有抗菌及抗氧化功能。

 ◎每天7份蔬果(蔬菜半碗、水果1個拳頭大為1份)及2000cc水分,讓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

 ◎每天吃2~3瓣生大蒜:大蒜中的蒜素有預防感染及殺菌的功效。英國研究發現,常吃大蒜的人減少2/3感冒的機會。對大蒜辛辣味不能接受的人,可先把蒜頭拍碎,在炒煮蔬菜或肉類時再加入。

 ◎每天2~3杯茶:綠茶的好處說不完:防癌、延緩老化、降血脂、預防感染…;紅茶也有抗病毒的功效,美國哈佛大學實驗發現,每天喝紅茶的人抵抗力明顯比不喝的人高。

 ◎每週2份魚類、海鮮:牡蠣、大龍蝦、蟹、蛤蜊等含有礦物質硒,能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病毒。鮭魚、鯖魚則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能減少發炎、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喝雞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指出,雞湯中的營養能加強身體的免疫力,也有消炎效果,能緩減感冒時的喉嚨發炎、疼痛。雞肉、雞湯中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胺基酸,可以有效地增強人體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

(另一篇提到: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科學家發現雞湯對療癒感冒或流感,確實有兩個好處:1.雞湯中某些成分可以抑制中性白血球活動,幫助身體免疫系統對發炎產生反應;2.熱熱的雞湯有助於稀釋蓄積在鼻子裡的黏液容易擤出來,減少病毒蓄積在鼻腔。)

2.偷時間運動:每天健走30分鐘,向感冒說bye-bye。美國西雅圖弗萊德.何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實驗發現,每天健走30分鐘,比每週只做45分鐘伸展運動的人減少一半機會得到感冒。

3.保持樂觀開朗:心理真的會影響生理。研究證實,悲觀的人免疫球蛋白A(IgA)較低,受到感染機會較高,看醫生的次數也較多。

在康健雜誌1998年的一篇 "壓力大的人容易感冒?" 中也提到了,什麼才是預防感冒的良方?醫學研究則顯示,和親朋好友保持親密的關係,並且學習紓解壓力,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對抗感冒病毒。

oh my: 原文才有一些圖片、文字劃線和清楚的重點提示,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直接去看看~我放這邊主要是自己的一些記錄而已;

//

在日記中記下,一家五口拿出健保卡很豪邁,但說實話,從小受感冒訓練的我,是該整理整理心得了,
我也從網路上找到了一些好文連結~

第一個要介紹的是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的網站,有很多好文章,而流言斐語這個部份很有趣,針對一些迷思或報章雜誌的誤繆,提出了更有根據的說法,
例如「感冒痰液是黃是白?顏色可辨感染元兇 (2008.2.27)」這一篇,解釋了爸和我的經驗,都是感冒快好的時候"痰很黃",是對的耶,耶~

還有一篇文章引用在文件感冒中,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總之,我就一直就是感冒+過敏這方面的實踐者-_-, 放這些文章就是希望大家能夠 更免於感冒之苦,而用更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去看待它~ 好了,今天就到此為止,我要去休息了,因為鞏固自己的抵抗力最重要~

//
09/5/3補充: 因為放不下,所以於本BLOG再加兩篇不錯的文章 搞定小孩的惱人病過敏應該怎麼吃,怎麼治療,怎麼跟它說拜拜 (共三篇加一連結)

09/5/5補充:在以上連結中,我又加了一些內容:
因為一直覺得長庚很用心,而且我家寶寶當初也多虧了長庚兒童醫院的照顧,今天發現長庚的網站上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訊息,一定要分享給大家的啦:
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首頁
還有一些衛教手冊的下載哦~

//
09/5/4補充: 天下雜誌針對swing flu的最新文章"掌握新流感,專家關鍵16問",大家可以連結過去參考一下~
09/5/25補充: udn的過敏性鼻炎 熱症用涼藥、寒症用溫藥也有不錯的中西醫對照內容^^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健康最重要

各位父老鄉親們,走出戶外,迎向健康的人生吧~
不要再宅在家裡抓美女圖了,相關圖片: BLOG通識課程,BLOG日記模式,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關於餵母乳的一些資料收集

新年快樂加生日快樂~因為1月2號也是我家德遠的生日哦~
今天元旦大家出來唱歌很high,但老婆在家帶小孩就是了,和朋友們吃飯時討論到「母乳營養成份」的問題,大家聽到king已經餵母乳一年了,除了盛讚king很強之外,建議不要餵這麼久啊,營養成份不夠,或有沒有問過醫生的質疑聲也蠻有道理的,,,
但我相信老婆真的不是母乳激進份子咩,不過真的辛苦她就是了~(也可以考慮離乳,嗯,,,我再想想)
回家重新翻了很多關於母乳的介紹,整理如下:

壹、主要引用的是「台灣母乳協會」的資料:
台灣母乳協會專欄/littlefish, Gloria

  在討論離乳之前,做父母的一定更關心這個問題:到底母乳應該餵多久才好?對此,我們不妨看看國際權威單位所給予的建議。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完全哺餵母乳是理想的營養,足以支持出生後 前六個月適當的成長及發展。吃母乳的嬰兒應在六個月大後逐漸添加含鐵豐富的固體食物。建議哺餵母乳至少十二個月,之後由母嬰兩人自己決定要繼續哺餵多久。」
  世界衛生組織則支持及鼓勵:「完全哺育母乳六個月,並在提供安全適當的副食品的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2歲以上。」

  所以請定下心來,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寶寶成長而變化,在寶寶六個月大前,母奶通常會使寶寶如同米其林寶寶般壯碩,只是,六個月後,母奶寶寶會抽高成長,看起來變瘦了,其實是逐步變成體格精練的小小人,但是媽媽們並不需要特別擔心。

(以上段落引用自該斷奶了嗎?淺談離乳的準備 ,與寶寶需要斷奶了嗎?副食品的時機與建議,而鐵的攝取詳見哺餵母乳,寶寶營養夠嗎? )

貳、相關討論串
一、寶貝花園 全母奶寶寶....醫生懷疑有貧血.....
二、BabyHome 奶水太多,怎麼斷母奶呢?
三、BabyHome 大家餵母乳都餵到多大呢
四、BabyHome 媽咪你們母乳都餵到多大呢?

參、康健雜誌的介紹
一、妳的母乳安全嗎?
二、成長配方奶粉,讓寶寶頭好壯壯?
三、輕鬆餵母乳

肆、我也抓了相關的word檔,分享連結如下 from 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醫師:
一、母乳與鋅 Zinc
二、嬰幼兒餵食以及營養評估,誰來負責(餵母乳、喝羊奶小孩容易貧血嗎?母乳與鐵 Iron)

//
2009/2/15補充
其實中醫也是有些情況反對哺喂母乳的,就聽過醫師建議一歲後因孩子母親來潮,故繼續哺喂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的更趨嚴重;

另外再附上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的文章的摘要,三歲還喝母乳,小心變胖;
餵母乳有沒有壞處?這是一個在主流醫學還有些爭議的問題,但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議,餵哺母乳並沒有年齡的上限,並沒有證據顯示餵哺母乳太久會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