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背包客 in 北京- 準備篇

火車票機票都到手了,接下來就準備出發去當背包客囉~

不知道十一的北京友不友善呢? (車票是不大友善,花了票價1/3的手續費才買到)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過大陸國慶?我說有假為什麼不放呢?(回程是因為怕火車訂不到,所以訂機票,雖然打了七折,還是大失血)
//
搜索了一下部落格,實在沒有那種一步一腳印的懶人式旅遊導覽,或北京省錢玩法之類的, 所以我就嘗試著把旅遊日記處女秀獻給blogger了 (..羞~)

前戲先找相關資料(啊,是前期,period的意思,還沒出發就在high了-_-)
先買了一本書(長沙書局都不夠大,只找到一本專門講北京的書,響往北京的 王府井 書店啊~)
還有幾個還不錯blog的介紹(哇,真的收集起來,還真有點亂)
1、目前看到最完整的是行遍天下七月的北京奧運特別號,點擊可連結到pchome電子報;
2、完整雜誌版可點此MagV線上雜誌的連結,我有付費收看的;
3、其他詳見google搜尋,如這裡或一些內地的網誌內容;

先寫到這,其他的等我北京回來再慢慢補上吧 ^-^ ,,而且看過介紹之後,覺得自己要練練體力 -_-

//裝備篇
3C: 帶 雙相機s、PDA、電池、充電器、讀卡機
裝備: 大背包(左邊的15.4吋筆電包,是用來比較大小的)、手電筒、口罩、
食物: 泡面、面包、旅遊書、 衣服: 秋冬裝、刮胡刀、毛巾、 藥品: 感冒藥、皮膚過敏藥、; 而且下圖中 畫面放不下的還有: 前面介紹的旅遊書,和兩台相機組合;
關於背包一事,昨天和老婆爭論說要不要再帶一個斜肩包放證件什麼的,我說不用,因為這個新買的包很豪邁,什麼都可裝得下,而且有個好處,它前面有兩個小蛋蛋,錯,是小袋袋,可以放台胞證和錢包, 它的頭蓋骨還可以翻開來放文件什麼的;
*詳見 我的BLOG日記篇;
但老婆拿出了一張照片,,,嗯,事實勝於雄辯,美女都這樣背了,我帶... 所以又多了一個側背包;

好,盤點完畢,準備啟程囉~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帶小孩? 來看創意處罰50招

孩子的管教日新月異,但是就像內文中提到的,小孩子的負面行為有七成來自父母,所以當了爸爸或媽媽的我們,要學習的是還是那句老話,改變自己.

創意處罰50招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作者:黃瑞瑩、李郁怡

家中的小霸王,讓你招術用盡,還是身心俱疲嗎?50個創意處罰妙方,讓你打造自己的「管教百寶箱」,停止再當抓狂父母吧!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oh my: 你看,先要,是必經的過程 ^^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LiveStrong


記得阿姆斯壯嗎?他要回來了,

明年挑戰第8度環法賽冠軍

即將於下周滿37歲,並已退休3年的美國自由車名將「抗癌鬥士」阿姆斯壯,終於按捺不住體內蠢蠢欲動運動細胞,宣布決定復出重返車壇,並於明年挑戰第8度環法自由車大賽冠軍。

早年因罹患睪丸癌,後來擴散至肺部,一度被醫生宣布存活機率只有一半的阿姆斯壯,經過兩年與病魔對抗後,不僅打敗了癌症,而且從1999 年起一直至2005年,破歷史紀錄連續7年贏得環法自由車大賽冠軍,為個人帶來大筆財富,且成為美國名氣最響亮的運動名人之一。

2005年他以34歲年紀,艱苦獲得環法自由車大賽冠軍,讓全世界都為之感動,而他也決定退休,並致力於個人為名的「阿姆斯壯基金會」,從事防治癌症工作,繼續發揮個人影響力。

//
而從1903年至今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環法自由車大賽,固定每年7月間舉行,因此阿姆斯此時宣布復出,到明年還有10個月準備期,來充分應付這項體力及耐力考驗,只不過就算有充足準備期,以他的年紀能夠負荷這項賽事嗎?

3年前姆斯壯以34歲年紀贏得7連霸,當時他並非最老獲得冠軍選手,環法紀錄中曾在1922年有一名36歲車手奪魁,但以現在的比賽強度,已非當年可以比擬,阿姆斯壯要以37歲來挑戰冠軍,簡直是不可能任務。

但他能從死神癌症病魔手中活過來,確實沒有不可能的事,世人也要看看他有無能耐為人類運動歷史寫下新紀錄,以他的年紀在環法20個分站,長達3、4000公里比賽奪冠。

Lance Armstrong Training


引用自:
http://udn.com/NEWS/SPORTS/SPO1/4511207.shtml
http://udn.com/NEWS/SPORTS/SPO1/4511209.shtml


//
相關書籍:《重返艷陽下-藍斯‧阿姆斯壯》
  自由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 戰勝癌魔、重回人生舞台並摘下環法賽金牌的真情告白
  我愈騎愈高,心境也更加圓融。我對生命做了全盤檢視,發現自己其實相當幸運。我也看到生命的目的:終其一生,我就注定要不斷奮鬥,努力往上爬……
  跳上腳踏車,在德州小鎮長大的藍斯.阿姆斯壯,努力擺脫被繼父毆打、被學校社會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不快情緒。在自由車的世界,他快意馳騁,漸漸地踏出了一片天,終於成為最年輕的世界級自由車好手。正當事業扶搖直上時,他卻栽了一個大筋斗:罹患末期的睪丸癌。但逆境焠鍊人性;他不僅未被病魔打倒,還因此獲得生命的啟示,蛻變成一個更富悲憫情懷、視野更遼闊的人。
  藍斯.阿姆斯壯的故事深具啟發性。一個幾乎被癌症三振出局的世界級運動家,竟敗部復活地復元,而且贏得賽程最激烈的環法賽冠軍。阿姆斯壯是個徹頭徹尾的運動員,他的一場大病帶給他的改變是驚人且威力強大的,但他卻無意於披上英雄的袈裟。他的用語陽剛味十足,但他的種種表現卻能軟化最剛硬的心…… ──吉爾.萊特納,「亞馬遜書店」書評

相關文章: 候文詠(2003.08.09)
我的朋友是個單車運動熱愛者,這個關於單車比賽的真實故事就是他告訴我的。他強烈地希望我把故事寫出來,讓大家看到。

今年夏天我最著迷的事情莫過於七月在法國舉行的環法單車賽了。環法單車賽可以 說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比賽之一,特別是今年,眾所矚目的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能不能再度拿到冠軍,成為繼西班牙選手英度連之後第二位擁有五連霸紀錄的選手,更是眾所關切。

來自美國德州的阿姆斯壯本身是個癌症病人,他的癌細胞甚至一度轉移到了胸腔和腦部,在經過化學治療之後又重回比賽。阿姆斯壯堅強抗癌的故事鼓舞了許多病人,他也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這次參賽的一百九十八位選手中,對阿姆斯壯最具威脅的對手莫過於來自德國的吳里克(Jan Ullrich)了。吳里克比阿姆斯壯年輕,曾經是一九九七年環法單車賽的冠軍得主。雖然他經歷過二次的膝蓋手術,不過今年吳里克捲士重來,可說是爆發力十足。

長達三千四百二十八公里的環法單車賽共分成二十個階段。從第一階段開始阿姆斯壯就受到吳里克的糾纏陷入了苦戰。雖然阿姆斯壯一直保持些微的領先,可是這個差距一直在縮小。比賽進入庇里牛斯山的階段之後,吳里克更是急起直追,秒數愈拉愈近。


到第十四階段的賽程結束,阿姆斯壯竟只領先了吳里克十五秒。這麼小的差距使得第十五階段的比賽變成了最關鍵的路段。在這個長達一五九公里的階段中,選手不但必須翻 越三個山頭,還得經歷變化多端的氣候。由於這是到達巴黎前最後一段艱辛的路段了, 一般評論家都認為第十五階段會是阿姆斯壯和吳里克最重要的決戰點。

七月二十三日是這場對決的大日子。儘管比賽的路段多霧,山區仍然擠滿了昂首企盼的觀眾。如同大家所意料,阿姆斯壯在翻越第二個山頭開始取得領先,吳里克緊追在後。途中雖然吳里克幾次試圖超越阿姆斯壯,可是一直沒能成功。情勢到了終點十公里 前開始發生逆轉,領先的阿姆斯壯轉彎時不小心右手剎車勾到了路邊觀眾的手提袋。


這個意外使阿姆斯壯連人帶車摔得四腳朝天,還絆倒了另外一位西班牙選手。幸好隨後而至的吳里克一個緊急閃躲,平安地穿越而過。

眼看吳里克只要用力衝去就可以甩開阿姆斯壯,改變整個情勢,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德國觀眾簡直都興奮得幾近瘋狂。然而這時候吳里克卻慢下了車速,頻頻回首看阿姆斯壯,關心他的狀況。他其實可以不用那樣的,可是吳里克卻堅持等阿姆斯壯重新騎上單車。我們大概很難想像,那樣的等待會是什麼代價。不過吳里克卻一直等到他的對手恢復速度之後,才又繼續他們的對決。

後來我才知道兩年前的比賽中,吳里克摔倒時阿姆斯壯也曾等過他,這只是吳里克的回報。說真的,在台灣一片泛藍、泛綠的選舉對罵,政治惡鬥的報導中,看到新聞畫面時,感受非常複雜。不曉得為什麼,就在那幾秒鐘,我就是忍不住內心的感動, 眼淚都流出來了。


幾天後,阿姆斯壯終於以六十一秒的差距領先了吳里克,取得了二○○三年環法單車賽冠軍,並且完成他五連霸的美夢。這實在是一場令人終生難忘的對決,雖然它只產生一個冠軍,可是卻在我的心目中造就了兩位偉大的英雄。

LiveStor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