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寶寶發燒怎麼處理& g_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引用自MamiHome媽咪窩 ,後面再補充一篇康健雜誌07年的一篇「搞定小孩的惱人病」,就像指南一樣,很不錯哦~

寶寶發燒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
寶寶半夜發燒時,該立即就醫或退燒?辛壽庭醫師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夜間有體溫升高的現象,建議先量體溫確定,由於3、4個月以下的孩子發燒危險性較高,應 立即至急診就醫,不建議先自行退燒。而較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異常,可先採取下列適當的退燒處理,並持續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是否應馬上就 醫。

量體溫篇:對於寶寶來說,測量耳溫或肛溫的準確性較高;但無論你使用哪一種,正確操作為其重點。

‧耳溫:
1.3、4個月以下的小朋友耳道較小,使用耳溫槍時不容易對準核心溫度(即耳膜的位置),以致測量到耳道的溫度,可能會偏低,尤其是在冬天時,所以該階段以測量肛溫為準。
2.耳溫槍用久了之後,可能會影響其準度,建議家長一年請廠商校正一次,或者帶孩子就醫時,將耳溫槍帶到醫院,與醫院耳溫槍測量出的溫度比對看看。
3.測量時間約1~3秒。
oh my: 所以儘量不要懷疑醫院的耳溫槍有問題,而且還懷疑兩家醫院的都有問題,,,(老婆,有沒有聽到)

‧肛溫:
1.使用肛溫計之前,可先用酒精擦拭,有清潔、消毒功用。
2.預備測量前先在肛溫計前金屬端上抹些許凡士林,以免插入肛門時造成寶寶不適。
3.讓孩子趴臥,再緩緩將金屬前端全部插入肛門內,至剛好看不到金屬探頭的深度。
3.測量時間約2~3分鐘。
註:過去有些爸媽可能習慣使用水銀溫度計幫寶寶測量肛溫,但環保署從97年7月1日開始,已禁止販賣水銀溫度計,因為水銀溫度計易碎,容易導致水銀流出,影響環境以及身體健康,所以建議改以電子式體溫計代替。電子式體溫計可以適用於測量口溫、液溫或肛溫。

‧其他:
測量腋溫須待孩子能夾緊時方能準確施測,不適用於嬰幼兒階段。至於額溫、背溫準確度較低,同樣不建議。

退燒處理篇:當寶寶體溫過高,須要退燒處理時,適時退燒處理外,也別忘了補充水分喔!

‧退燒藥
退 燒藥主要有藥水、藥錠等劑型,須依照醫囑使用。一般醫師均會建議家裡應預備一些孩子專用的退燒藥物或塞劑,當半夜孩子突然出現38.1~38.5℃的輕微 發燒,可先讓他使用退燒藥,如果之後孩子燒退了,精神、活動力尚可,且能安穩睡著,那麼早上再帶去門診即可。反之,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9度以上,即使服藥 或使用塞劑後燒退了,仍建議至急診做進一步診斷及檢查。

‧塞劑
塞 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由於不經口服,所以降溫的速度會快一點。不過 經常性的使用塞劑,容易造成肛門不適,如果孩子狀況許可,建議以口服藥為主,但若孩子使用口服藥1.5小時後仍無法退燒,或者發燒合併有嘔吐症狀、無法攝 取口服藥,則建議使用塞劑。

‧洗溫水澡
幫孩子洗溫水澡,可使其周邊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熱蒸發散失,來達到降溫的目的。水溫比體溫略高一些即可,洗澡後,應將孩子的身體迅速擦乾。

‧退熱貼
退熱貼的原理為富含水分的水凝膠跟清涼劑,將其貼在患者額頭或者其他患部,利用水汽化帶走熱量的原理輔助散熱,並無治療效果,僅為短暫改善發燒現象。

‧冰枕NG!NG!
使用冰枕容易造成血管收縮、體溫突然下降,反倒增加心臟和身體代謝的負擔,因此目前小兒科醫學會已不建議在寶寶發燒時使用冰枕。

‧使用酒精擦拭身體NG!NG!
有些長輩認為使用酒精有助於身體散熱,但這個方法有其危險性。因為體熱散失太快、血管收縮,會對心臟造成重大負擔,而且大範圍塗抹,不曾接觸過酒精的孩子可能會過敏。

退燒後須持續觀察
一般來說,口服退燒藥後約1.5小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而塞劑約需30~40分鐘,為了掌握孩子的病情,後續仍不可輕忽,相關建議如下:
‧寶寶發燒時,精神、活動力難免受到影響,如果採取退燒處理後,有慢慢地恢復,那麼或許不用太過擔心。反之,孩子燒退後,依然嗜睡、精神及活動力差,就要懷疑是其他嚴重的感染,而非一般感冒,最好立即就醫。
‧寶寶發燒有時候會有畏寒、發抖的情況,這時家長可以幫他蓋上被子或加強保暖,不過如果使用退燒藥後,溫度已逐漸下降,且不再畏寒、發抖了,這時應減少被蓋,幫助體熱順利散發出來。
‧退燒的過程中,孩子流汗量會增加,故應多補充水分,補充水分亦有助於體溫下降。
‧退燒後,可以每半小時量一次體溫,以確認孩子的體溫是否順利下降。

父母必知2大觀察指標
家長之所以會有寶寶常突然在夜間發燒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夜間身體沒有活動,體熱蒸發的速率就比較慢,加上體內神經系統的影響,及夜間水分補充較少,發燒時體溫便不容易降下來。
由於寶寶無法用言語表達,通常家長察覺異樣的徵兆有二:
‧夜間哭鬧不安:最常見的是寶寶夜間哭鬧不安、睡不好,家長探視時,發現他身體摸起來熱熱的,進而量體溫確認。
‧嘔吐:亦有些人以嘔吐來表現,進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家有1歲兒 居家必備退燒藥物&用品
辛壽庭醫師表示,考量到一歲內孩子的生理狀況及照顧的便利性,居家可準備一些孩子適用的退燒藥物、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而為了讓退燒藥物、用品能有效發揮作用,使用及保存都要注意:
‧退燒藥
目前衛生署、醫改會均積極推動兒童專用藥,即附有清楚標示、劑量刻度之原廠藥水,讓家長能夠掌握藥名,以便於後續有疑問時不會求助無門,同時容易掌握份量,這些亦是家長在準備退燒藥時應考慮的。

‧塞劑
1.目前塞劑常見的劑量有12.5mg、25 mg兩種,後者適用於成人,前者則適用於嬰幼兒。使用份量上,10公斤以下的寶寶,一般是用1/2~2/3顆左右,若溫度不是很高,通常用半顆即可;而12公斤以上的寶寶則可用到一顆。
2.兩次塞劑使用間隔宜拉長至5~6小時,而退燒藥和塞劑的使用應間隔為1.5~2小時,以免藥效太強,體溫下降太快導致身體無法負荷。
3.如果孩子合併有嚴重的腹瀉,則不建議使用塞劑,因為此時腸胃黏膜已經受損,使用塞劑可能會加重腸胃刺激,使得塞劑效果無法發揮。

‧退熱貼
雖然發高燒時,光靠退熱貼要降到正常的體溫有其難度,不過確實可減緩寶寶發燒時的不適感,而且因為是局部作用,除非孩子對退熱貼的介質過敏,不然安全性相當高。

★藥物保存須知
每次帶寶寶到醫院、診所預防接種時,醫師都會開立退燒藥水或藥丸給家長備用。如果為未開封的藥水,只要避免放在陽光曝曬、高溫環境,一般約可放半年到一年,並不須刻意冷藏。但若已開封過,則不建議存放超過1個月。

至於散裝的藥丸,因容易受潮,保存不易,如已存放一段時間,不建議下次再用。而塞劑因為比較容易融化,同樣要避開陽光曝曬、高溫的環境,如果不常用的話,可以放冷藏保存。

★緊急情況就醫莫遲疑~
以下為需立即就醫的緊急狀況,請家長提高警覺:
1.3、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需立即就醫。
2.合併有抽筋;嚴重咳嗽,很喘的感覺,有喘鳴聲;發燒40℃以上。
3.服用退燒藥後,體溫有逐漸降下,但孩子依然嗜睡、精神差、活動力不好等。

///
搞定小孩的惱人病
感冒、發燒何時才需看醫生?過敏、便祕、腹瀉,孩子真難帶?
請來看《康健》提供的指南。 文.司晏芳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和感冒說再見:感冒、流感

兒童請病假的最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喉嚨痛、咳嗽和發燒等症狀,
但它是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自我檢測看看:

1.孩子的病程進展是
A)流行性感冒:症狀突發且在數小時內惡化
B)感冒:緩慢進行

2.你的孩子有發燒嗎?
A)流行性感冒:高燒(體溫高於38度)
B)感冒:輕微體溫上升或沒發燒

3.你的孩子疲倦嗎?
A)流行性感冒:有明顯且持續的疼勞與虛弱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4.你的孩子喉嚨痛嗎?
A)流行性感冒:偶有明顯的痛
B)感冒:沙沙的,較不嚴重

5.你的孩子會咳嗽、打噴嚏嗎?
A)流行性感冒:頭一兩天通常會咳嗽,但打噴嚏則不常見
B)感冒:通常兩者都有,多從鼻塞開始

6.你的孩子會不會頭痛?
A)流行性感冒:通常伴隨嚴重頭痛
B)感冒:偶爾會有輕微頭痛

7.你的孩子胃口好不好?
A)流行性感冒:食慾明顯變差
B)感冒:並無明顯變化

8.你的孩子肌肉痠痛嗎?
A)流行性感冒:全身性關節疼痛
B)感冒:較輕微或少見

9.你的孩子會發冷嗎?
A)流行性感冒:有冷顫發抖
B)感冒:沒有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流行性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受到流感侵襲:
3~5天後,發燒和其他症狀通常先消失,但咳嗽和虛弱多半會持續,在1~2週內自癒。但流感會有併發肺炎或其他致命性疾病的危險性,需小心觀察。

●期間,小孩應多補充水分,採用多層次穿衣法,配合發冷或發燒而穿脫。

●最好請假待在家裡,好好休息,以免傳染給別人。
如果上述答案多落在「感冒」欄,極有可能你的孩子是感冒:

●通常在一週內,感冒會自癒,給予藥物僅能緩解症狀,注意孩子有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營養,多休息,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

若流感或感冒出現下列情況,需儘快就醫。例如:呼吸急促、活力驟降昏昏沈沈、頭痛加劇、吞嚥困難、高燒不退(持續超過一天以上)或突然升高超過39℃、不明原因疼痛(如面部、耳朵等)、鼻涕變濃稠、感冒症狀超過二星期以上。

預防之道:
1.儘量避免到人多、密閉的空間。
2.勤洗手。濕、搓、沖、捧、操,使用溫水、抹肥皂,在30秒內完成。
3.咳嗽、打噴嚏時,需以衛生紙掩住口鼻。不與人共用茶杯和食具。
資料來源:《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丁綺文醫師著):http://kidshealth.org

過敏不再來: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愈來愈多兒童是過敏一族,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過敏性鼻炎,其次就是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它們常常合併出現,氣喘病人近九成也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小朋友經常喘的一塌糊塗、鼻塞又打噴嚏,身體也癢得不得了,」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 師楊曜旭說,「有過敏體質的小孩,真的難帶!」

●過敏性鼻炎

症狀:類似感冒症狀,流鼻涕、打噴嚏、流鼻水,經常伴隨黑眼圈,鼻子、喉嚨和眼睛癢。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以吃抗組織胺藥物及類固醇鼻噴劑為主,輔以解鼻充血劑。

預防之道
1.儘量少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質,家裡不要鋪地毯、掛布窗簾,並減少絨毛玩具。

2.每隔兩週清洗床單、枕套、被套;常清洗冷氣濾網;避免成疊堆起書本、文件,積聚灰塵。

3.飲食宜清淡,儘可能少吃加工、精製和油炸食物。

4.適度運動:游泳是最好的選擇,訓練適應冷熱刺激,也可改善肺活量。游泳池的氯氣可能過於刺激,最好選擇以臭氧消毒的游泳池。

●氣喘
症狀:侵犯下呼吸道、肺部,過敏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引起氣管平滑肌收縮,出現咳嗽、胸悶、呼吸伴隨喘鳴聲。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急性氣喘發作時,以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搭配類固醇藥物,快速緩解症狀。
2.長期控制氣喘藥物,包括類固醇吸入劑、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吸入劑、白三烯素拮抗劑、和茶鹼類藥物。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規律服藥:清楚標示和了解各種氣喘藥物的用法,知道哪些是「每天吃的」、「運動前用的」、「急性發作時用的」。
3.積極參與治療:每天紀錄尖峰流速計數值,當吸入劑使用次數較平日多時,或症狀惡化,儘早就醫調整用藥。
4.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以備氣喘發作使用。家長事先與孩子照顧者溝通,讓學校、安親班老師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和送醫。

●異位性皮膚炎

症狀:皮膚很癢、乾燥、脫屑,好發在肘、膝、踝等大關節前後兩側,經常是發癢、搔抓、皮疹,反覆循環發作6星期以上。

病因
1.遺傳: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過敏的機率約三分之一,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孩子過敏的機率提高到五~八成。
2.環境:鼻子、肺部氣管、皮膚等部位接觸過敏原(外來的蛋白質),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誘發身體局部發炎反應。

治療

1.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首重保濕,洗完澡後或覺得皮膚乾燥時,塗抹無香精、低過敏性配方的保濕乳液。
2.以局部類固醇藥膏或新型免疫抑制劑藥膏為主,並加上口服抗組織胺止癢。

預防之道

1.同上「過敏性鼻炎」。
2.改正孩子「癢就抓」的不好習慣,把手指甲剪乾淨,減少皮膚感染的機率。
3.紓解孩子的情緒和壓力:當癢起來時,用活動、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4.衣物以棉質為佳。毛料衣服、被毯,讓孩子感到刺刺的,最好不用。以溫和、無香味的洗衣精,清洗衣物。
5.注意溫度適中。
6.流汗後,立刻用清水沖洗,以免汗水停留在身體過久,引起搔癢。

整腸通通樂:便祕、腹瀉、腸躁症

小朋友肚子痛,多半是便祕、消化不良引起的,經常會反覆發作。研究指出,便祕可能是孩子體重一直沒增加的原因之一,瘦小兒童發生便祕的機率比小胖子還多一倍。

坊間有人主張多吃地瓜,有人反對,究竟該如何?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說,地瓜、核果類零食等高纖食物,營養價值高,適量可促進腸胃蠕動,但過量會讓小孩脹氣、不舒服。

●便祕

症狀:排便次數1週少於3次,或解便困難(糞便硬、乾、產量少),或有宿便,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先天因素:大腸的吸水力過強或蠕動過慢。後天因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取不夠、缺乏足夠的活動量。壓力、焦躁不安。

治療:使用緩瀉藥、消化酵素、乳酸菌、排脹氣或促腸胃蠕動劑等藥物治療。上述藥物治療1~2個月後,緩瀉藥可停藥,持續服用4~6個月消化酵素或乳酸菌,改善腸胃道菌叢平衡,有助減少復發。

預防之道

1.喝足夠的水:學齡兒童每天至少需要喝3~4杯水。
2.多吃水果、葉菜類和全穀類等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高油、高糖等精製食物,因為它們會使大腸蠕動變慢。
3.規律運動。
4.養成每天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腹瀉

症狀:一天排便4~5次以上,次數比平常多,糞便成水狀,感覺憋不住、解不乾淨,經常伴隨腹痛、痙攣。

病因:急性腹瀉主要是飲水、食物遭受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治療:急性腹瀉多半自己會好,治療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為主。一般來說,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除非是某些特定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才需使用抗生素。合併出現發燒、噁吐、血便和嚴重腹痛等症狀,儘速就醫。

預防之道

1.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
2.注意飲食衛生。
3.腹瀉期間,飲食宜清淡,多喝水或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腸躁症

症狀:腹部疼痛、脹氣、排便習慣改變(有些人腹瀉,但有些人便祕,或兩者交替出現),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

病因:腸道機能失調,但確切原因不明。病人對壓力特別敏感,特別容易在大考前、搬家或出現家庭問題時發作。

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依個人情況服用緩瀉藥、止瀉藥、緩解胃腸痙攣藥物,或抗焦慮藥。

預防之道

1.避免含咖啡因、辛辣或油炸食物。
2.學習紓壓:運動能幫助身心放鬆,練習伸展操、瑜伽,有助減壓。
3.找出真正壓力源:觀察孩子在校、家庭或交友是否出現問題,尋求處理。

護齒有方:關於蛀牙、齒列矯正的4個疑問

Q1:蛀牙不可以吃甜食?
錯。主人翁牙醫診所段茂玲醫師建議,「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吃糖。」最好在20分鐘內一次吃完,而且要選對食物。

怎 麼吃?進食次數愈頻繁,愈增加蛀牙的機會。比方說,一罐可樂喝一小時,比在20分鐘內喝3罐可樂,更容易產生蛀牙。前者算進食3次,而後者只算1次。為什 麼以20分鐘做單位?口腔有自潔機制,進食20分鐘後,口水會自動分泌洗刷殘渣,並提高口腔酸鹼值,減少牙齒暴露在酸性環境下,隆低蛀牙的機會。

吃什麼?最不會讓人蛀牙的糖果是不易溶於口的水果軟糖,而最會讓人蛀牙的是餅乾、甜饅頭等澱粉類加工食物,因為澱粉和糖經烘焙加熱後變成焦糖,十分黏牙,不易被口水沖刷帶走。

Q2:乳牙蛀了不必管?

錯。「乳牙不補會影響後面長出來的恆牙」,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提醒,小蛀牙如果不處理,不只影響咀嚼,也會導致恆牙發育不良,造成齒列不整、臉型不對稱。如果蛀得嚴重,可能惡化成牙髓炎、蜂窩性組織炎和膿腫。
看牙醫不只補蛀牙,還可找出易蛀牙的原因,加以預防。像咬合面裂縫多的小朋友,加塗溝隙封填劑,保護牙齒表面的小窩、小裂溝,隔絕食物和牙菌斑。
造成平滑面蛀牙的原因跟刷牙方式不正確、吃飯很慢有關;學習用牙線輔助清潔牙縫,可以預防鄰接面蛀牙。

Q3:幾歲開始學刷牙?

因人而異。可以拿牙刷又不會不小心戳到自己時,就可以讓小朋友開始練習自己刷牙,培養早晚刷牙的習慣,但家長應幫忙刷到6~8歲。

因 為刷牙不比寫字容易(想想,他什麼時候能開始把字寫得漂亮,不容易吧),除了對小肌肉運用自如,還要有空間感,才能刷乾淨。小孩很可能即使自己刷很久,多 半只會刷門牙,並無法刷得面面俱到,教他牙齒上面、下面、裡面、外面,還有上面的裡面、下面的外面……等排列組合,可能仍不能理解。

Q4:幾歲可以做齒列矯正?

一般來說是10歲,但也依每個人換牙速度而異,有人8~9歲,最好每3~6個月定期看牙醫評估。
何時是最佳時機?還有4顆乳牙沒掉時。孩子從6歲開始換牙,20顆乳牙在小學六年間陸續換成恆牙。小孩矯正效果快,因為頜骨可塑性強,在矯正器誘導之下,頜骨朝正確方向發育,牙齒就有空間排列整齊。

什麼樣的牙齒需要矯正?例如,恆牙一長出來轉位超過45度,或者重疊三分之一以上,但如果上下顎、頜骨等骨骼生長方向錯誤,則需儘速治療。
審稿專家: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趙文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