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小心體內濕氣不排出,睡再久也都睡不飽

夏季流汗養生,排毒兼瘦身

夏天是最好的體內除濕機會,透過適當運動,幫助排出「寒與濕」。
from 康健雜誌精選文章 by 李雪雯 on 8/18/10
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體內聚集的濕氣沒有排出去,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註: google reader直接轉寄過來的文章,所以有以上的說明。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重點整理:

為了應付長時間工作的體力負擔,以及保持苗條體態,曉玲固定到健身房運動,卻依然不見任何健美的效果。

近來她還常出現頭腦沉重、身體疲倦等症狀。有個週末,曉玲與同事在健康房運動之後,一起到麻辣鍋店慶生,再吃了一大碗無限續杯的冰淇淋,原本不舒服的情形更加嚴重……。
從中醫觀點看,曉玲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濕」所致。衛生署台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哲慈指出,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裡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



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濕氣,體內聚集的濕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濕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痠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
蒸蒸出汗,但不可淋漓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針傷科主任吳建隆指出。

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太多汗

1‧自汗:白天不自覺地出一身汗。

●原因:「實氣太旺」或「陽氣過虛」、「元氣虛弱」。

●治療:「實氣太旺」,宜飲食清淡,或吃些西瓜、水梨等食物。「陽氣虛」,要用補氣的藥,像是人參、粉光參……等。

2‧盜汗:晚上睡著了才出汗,醒了就不會出汗。

●原因:體內的陰液不足。

●治療:服用「當歸六黃湯」,或是吃點滋陰降火的藥,像是知母、黃柏、黃連等。

更年期婦女可以吃點山藥、野葛根、蝦與牡蠣等食物。緊張、壓力大的人,可以用點菊花、牡丹皮、知母等藥材。

■太少或不出汗

●原因:

1.外寒─天氣或環境寒冷所致。

2.內寒─人體陽虛而無力發汗。

●治療:適度吃一些「辛味藥」,讓人體的「陽氣」宣發。

//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中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張哲慈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5~7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3~7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6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
◎由出汗預測健康

中醫認為,從一個人出汗的時間、部位、氣味及顏色,都可以看出身體異常的端倪。

1出汗時間:白天不正常出汗屬於「陽虛自汗」;晚上不正常出汗屬於「陰虛盜汗」。

2出汗部位:「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濕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老人及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手足心多汗」多半是陰虛,也可能是胃熱或熱症。

▼「心窩、胸口多汗」多半是因為思慮過度所導致的「心脾虛弱」。

3汗的氣味: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有關,一般屬於「肝熱」。

4汗的顏色:黃汗、紅汗或黑汗分別代表身體不健康的徵兆。

oh my: 其他詳閱康健雜誌原文

沒有留言: